“你現在用微信小紅書搜索多,還是用百度多?”——這是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陳星老師“網絡與新媒體概論”課堂上的尋常一幕。這位“90后”博士、青年教師,善于從Z世代最熟悉的媒介生活切入,貼近學生生活,將看似高深的理論化為一次次生動的課堂思辨。暑假期間,她在湖北省第九屆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中斬獲文科組一等獎,這正是她多年來扎根教學、潛心育人成果的生動體現。

融會貫通,讓理論在課堂“活起來”
陳星老師本科攻讀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兼修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研究生階段則轉向新聞學。在許多人眼中的“跨界”,在她看來卻是一種優勢的疊加。“本科所學的專業培養了我的政治素養和邏輯思維,而新聞學像一個‘十字路口’,需要復合型的知識結構。”她認為,這種背景讓她在講授新聞理論時更能融會貫通,引導學生從政治、經濟、社會等多個維度理解媒介與社會的關系。
這種“融合”的理念,讓陳星老師在主講“網絡與新媒體概論”時有著清晰的考量。她敏銳地捕捉到Z世代學生的媒介生活深深扎根于社交網絡,因此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堅守“從學生身邊出發”的教學原則。在探討“社交媒體倦怠現象”時,她會問“你的朋友圈是否設置了‘僅三天可見’”;講解“沉默的螺旋”概念,則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年輕人反而更敢于在網絡中表達觀點”。在她看來,真實的生活經歷遠比書本上的鉛字概念更能激發學生的深層思考。

從教以來,陳星老師一直致力于尋找更多更合適、貼切的案例,讓理論知識不僅僅附著于書本,而是在學生們的心中“落地生根”。
以賽促教,于磨礪中實現成長與蝶變
“我要把每個知識點都打磨透徹,做到信手拈來”,這是陳星老師備戰青教賽時對自己的要求。
如何將日常教學的巧思轉化為競賽場上的高水平呈現,是一場嚴苛的考驗。回顧長達5個月的備賽歷程,陳老師用“一片空白,沒有抓手”來形容最初的迷茫。幸運的是,她并非孤軍奮戰——文傳學院為她組建了跨語言學、新聞學、法學、教育學的多元指導團隊,文一樓203教室成了她的“磨課基地”。從板書設計、案例選擇到PPT動畫,每一環都經過反復構思、磨煉。“沒有哪一項最重要,每一環都環環相扣。”她強調。
6月8日,武漢暴雨如注,陳老師至今記憶猶新。“那天大雨滂沱,武漢的天好像破了一個洞。”然而,磨課團隊的老師們依然冒雨前來,幫她審核材料。學校與學院領導的全力支持、指導老師田園子的全程陪伴、教研室同仁的全心協作,成為她備賽路上最堅實的后盾。
比賽當天,她抽到的課堂節段是“手機過度依賴”。她將備戰的成果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以“媒介依賴理論”為核心,引導學生辯證思考:“在媒介依賴理論中,適度的媒介依賴是合理的,一旦過度,就要反思:是不是被工具異化了?工具本應服務我們,現在是否反而綁架了我們?”這種從理論認知到現實反思,再到能力提升的遞進式教學路徑,贏得了評委的高度認可。
20個教學節點的淬煉,5個月的全力以赴,不僅鑄就了講臺上的自信,更深化了她對教學本質的理解。“以賽促教,以教促學”,在陳星老師身上,這不僅是一句口號,更是一場真實的成長與蝶變。
育才育心,在陪伴中成為“引路人”
無論是日常教學還是競賽沖刺,陳星老師的目標始終如一:絕不止于傳授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專業素養。
陳老師的課堂常有小組展示環節,對此,她的要求是:“引用近5年的權威文獻,尋找近兩年的真實數據”。當選題被精確到“網絡謠言分析及治理”時,她欣喜地看到學生不再是機械復述,而是開始展現自己的觀點,完成從被動接收到主動思考、甚至創造觀點的“飛躍”。這種飛躍,在她看來,是比分數更珍貴的教學回報。
為了在心靈上與學生距離更近,陳星老師會主動調整自己的媒介使用習慣,增加對互聯網新事物的了解,從而將案例帶到課堂,與學生產生共鳴。因此,她也尤為珍視那些課堂上“意外”的生成性問題。“我非常歡迎這種質疑,這說明學生在用自己的人生經驗與理論知識對話,這才是學習真正開始的時刻。”這些來自同學們的鮮活案例,也常常成為她優化教學、甚至開啟新研究方向的靈感源泉,生動詮釋了“教學相長”的真諦。
“心懷目標,策定周密;篤行不怠,功成自然。”這是陳星老師堅守的格言。面對當下的就業焦慮與“內卷”壓力,她不空談勵志,而是鼓勵學生將大目標階段化,“用切實具體的行動對抗內心的焦慮”。
從復合知識的“十字路口”出發,歷經教學競賽的淬火成鋼,陳星老師始終以“融”會通知識,以“礪”打磨教學,更以“心”陪伴成長。她用自己的實踐,書寫著一位青年教師如何在與學生的雙向奔赴中,實現真正的教學相長,共同走向更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