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來自新疆的阿曼古麗·海比布成功獲得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士學位,成為烏魯木齊職業大學的一名優秀教師,完成從“受教育者”向“教育者”的蛻變。

阿曼古麗獲得博士學位。
一、3次考博終圓夢,堅持不懈見真心
2017年,為了提升專業素養,在烏魯木齊職業大學任教的阿曼古麗決定繼續深造。初次考博,因工作與學業的雙重壓力以及語言障礙,她未能如愿。但民大校園里15棟教學樓前綠意盎然的長廊給了她繼續前行的力量。
2018年,借助單位外派學習的機會,阿曼古麗在湖北大學學工部工作期間,白天工作、夜晚備考,但依舊折戟而歸。
2020年初,武漢突發疫情。阿曼古麗選擇留校備考,她的丈夫更是辭去工作專門來漢照顧她的生活。備考期間,兩人相互扶持,見證了彼此最堅定的模樣。談到備考經驗,阿曼古麗表示:“我向我的同學們學習,把書都搬到圖書館,一待就是一整天。”為了摒棄外界信息的干擾,保證學習專注度,阿曼古麗每個周末都讓丈夫將手機帶回宿舍,從早晨9點學到晚上10點。這次,她終于得償所愿,以優異成績考入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專業。
二、夯實學術基礎,“三軌并行”突出重圍
2020年9月,40歲的阿曼古麗終于踏入了博士課堂。面對年輕的同班同學和繁重的學習科研任務,她感到興奮的同時,壓力也隨之而來。和同學們相差甚遠的精力水平、跨專業考博背景、薄弱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基礎……這些困難都如巨石一樣橫亙在前路。
面對這些挑戰,她摸索出“三軌并行”的學習方法:每周精讀一本專業著作,兩年來精讀《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等30余部經典著作;虛心向碩博連讀的同學請教科研積累經驗,主動旁聽選修課,彌補自己跨專業學習的不足;針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基礎薄弱的問題,專門請新聞學院學生輔導普通話,從“聲韻母”與“四聲調”學起,一步一個腳印補齊短板。

阿曼古麗進行田野調查。
日復一日的積累,為阿曼古麗的畢業論文寫作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導師推薦的《2009年人類學發展報告》和崔榕教授推薦的《想象的共同體》成為阿曼古麗的論文選題啟蒙。初稿完成后,在導師的指導下經歷十輪修改,阿曼古麗的心態也由一開始的焦慮逐漸趨向平和。從最初不知道如何撰寫開題報告到最終論文盲審獲得“優秀”評價,她真正踐行“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的恒心。最終,阿曼古麗在長達兩年半的研讀中錘煉出一篇優秀的20萬字博士論文。
三、深入田野調查,用真情贏得群眾信任
2021年,阿曼古麗在導師的建議下選定“新疆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城市融入”作為研究方向。調研初期,語言優勢并未給她帶來便利,距離感、不信任、信息失真等問題接踵而至。阿曼古麗笑著說:“一開始他們都害怕我是騙子,被他們拒之門外是常有的事。”后來,了解到來漢的新疆人大部分都從事餐飲行業,阿曼古麗便化身各大餐飲店常客,在吃飯中與他們閑聊,逐漸建立起信任關系。

阿曼古麗調研時與被訪者孩子的合照。
阿曼古麗綜合運用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方法,通過大量田野調查,深入觀察研究對象的日常生活,剖析典型案例,揭示了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會融入的實踐邏輯與動力機制,為同類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入提供了有效示范。
在調研中,她不僅完成學術研究,還惦念著幫助調研對象切實解決問題。一位在武漢打拼8年的個體戶糾結要不要落戶武漢時,阿曼古麗及時為他解讀武漢的落戶政策,幫助調研對象一家成功落戶武漢;當看到調研對象的子女們因為語言障礙跟不上課堂學習時,她主動提出每個周末抽出時間為孩子們補習文化課……這些點點滴滴的關懷如春雨般浸潤了調研對象們的心田。那些原本警惕的維吾爾族老鄉,開始主動邀請她來參加家庭聚會。“當她們牽著我的手一起跳舞時,我忽然明白,調研的溫度或許就藏在這些手與手、心與心的相連上。”
“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承,更是生命對生命的照亮。”阿曼古麗用8年時間,從天山腳下到南湖之濱,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如今,她將帶著先進的教育理念和豐富的文化知識回到新疆,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家鄉的教育事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