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星光|計算機科學學院2021級陳科偉:向下扎根,向上生長,以青春之名徜徉科學之海
作者:鄧思彤 來源:計算機科學學院
當我們走近一棵樹時,不僅能感受到它的高大、舒展,也能看見它背后生長的力量。
身高一米九三,身著舒適的深色衛衣,來自計算機科學學院軟件工程專業2021級的陳科偉在學院學業幫扶課的講臺上侃侃而談,向同學們分享著自己的學習經驗。那時的他剛踏入大學校園不久,卻宛如一棵挺直的白楊,“高大”“踏實”通常是周圍朋友對他的第一印象。

歷經3年的成長,他更加挺拔,現已保研至浙江大學。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ASC世界大學生超級計算機競賽(國際)二等獎、“泰迪杯”數據分析技能賽國家級一等獎、“泰迪杯”數據挖掘挑戰賽國家級三等獎、服務計算創新大賽國家級優秀獎、計算機設計大賽中南賽區一等獎,校級優秀記者一等獎、社會實踐先進個人、優秀導生、優秀共青團員等榮譽,筑就了成長的年輪。
這一路,陳科偉如自己的座右銘所說,“在等待的日子里刻苦讀書,謙卑做人,養得深根,為日后的枝繁葉茂做足準備”。
以學奠基,用踏實的姿態向下扎根
“立身百行,以學為基。”學習的路途并非一帆風順,但陳科偉始終將其看作一場修行,在不斷的積累、沉淀中提升自己。
進入大學,經過一學期的學習,陳科偉發現自己對計算機科學的相關課程更感興趣,于是大一的他便作出了轉專業的決定。轉專業也就意味著需兼顧落后于其他同學的專業課程。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卻能保持專業排名第一的好成績,自然少不了多于常人的付出與努力。然而對此,陳科偉從未驕傲,“其實只要你真的沉下心來認真聽課,踏踏實實地去下功夫把握好專業知識,就會發現這并不是一件多么難的事。”
本科期間,他修讀了C語言、C++、軟件開發實習、數據結構、計算機算法設計與分析、數據挖掘、安卓平臺開發、信息安全等核心專業課程。在課堂上,他認真聽講的同時保持著“打破砂鍋問到底”的鉆研精神,遇到不懂的問題便會在課后主動向老師請教,因為他不希望自己帶著任何疑問離開教室。此外,他還會定期在課后去圖書館復習,提前一個月為考試做準備。正是這些優秀的學習習慣幫助他打牢了專業知識的地基,也造就了他課程平均90分以上的佳績。于他而言,這些都是一步步踏實走出的腳印,是一次次用心耕耘后的收獲。
行者不忘來時路。一路走來,陳科偉受到了許多老師的指導與幫助,其中,教授專業課程《計算機組成原理》的羅鐵祥老師令他印象最為深刻。2023年6月1日上午,羅老師在講臺上站完了最后一班崗——這是他執教生涯的最后一堂課。“羅老師用自己所作的散文《小草的心》勉勵我們:時刻保持進步,時刻保持戰斗,時刻保持感恩。”回想起羅老師的課堂,陳科偉心中滿懷感激:“《計算機組成原理》是我學習過程中挑戰最大的一門專業課,但羅老師一直堅持采用生動具體的授課方式,盡可能幫助我們將知識吸收內化。他就是眾多民大教師的一個縮影——孜孜不倦、傾囊相授、亦師亦友。正因為有很多像羅老師這樣認真負責的老師,我才能打好專業基礎,取得今天的成績。”
以行突破,用實踐的力量向上生長
紙上得來終覺淺。為此,陳科偉積極加入學院實驗室、參與各類科研競賽,力求將所學知識用于實際項目中,不斷提升、錘煉自己。
明確目標后,陳科偉就付諸實際行動。在2023年的ASC世界大學生超級計算機競賽中,他作為團隊隊長,負責了針對大規模HPC應用OpenCAEPoro的并行分析與優化,以及團隊的協調和資源管理工作。隊長這一身份意味著更多的責任與壓力,但陳科偉從未想過退縮。備賽期與考試復習周重合,時間十分緊迫。他積極承擔起負責人的職責,統籌安排相關工作,帶領團隊成員日夜奮戰,不斷克服難題,得到自身成長的同時收獲了寶貴的友情。“大家全身心地投入到備賽過程中,成為了并肩作戰的伙伴。那段時間每天都很累,但又十分充實!老師也在背后默默支持我們,每次熬到夜深,抬頭都能看見辦公室里亮著的燈,心里暖暖的。”回憶起這段經歷,陳科偉依舊心潮澎湃。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楊喜敏、唐菀等老師的指導與幫助下,團隊收獲了ASC世界大學生超級計算機競賽國際二等獎的好成績。

參加ASC超級計算機大賽。
除此以外,陳科偉還作為團隊核心成員參加了計算機設計大賽。他坦言:“鴻蒙系統的開發工具和語言對我們團隊而言是全新的挑戰,想要成功,少不了大家的共同努力。”人心齊,泰山移。備賽過程中,大家合理分工,迎難而上,利用課余時間潛心鉆研,在短短一個月內就成功開發出作品,榮獲中南賽區一等獎。這些經歷讓他在擴充知識、提升技能的同時還學會了如何更好地與他人合作,在團隊中發揮自己的作用。
以心尋向,用堅定的步伐成就理想
“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這是陳科偉很喜歡的一句話,來自電影《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他認為這句話很好地概括了自己的保研歷程——努力與機遇并存。從最初的不斷摸索到最后成功上岸,陳科偉笑稱“輕舟已過萬重山”。
回望來時路,方向是在前行途中漸漸明確的。轉專業后,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陳科偉發現自己的專業水平還有待提升,于是便萌生了繼續深造的想法。在學院的新思路算法實驗室,他遇到了有著保研目標的劉晨旭學長。對于陳科偉來說,劉晨旭就像一位“引路人”。在學長的幫助下,陳科偉詳細了解了學校保研的相關規定,并明晰了自己后續努力的方向。
如果說踏上保研這條路是他的機遇,那么他所付出的努力就是抓住機遇的雙手。陳科偉深知,要得到保研的門票,實力才是“硬通貨”。因此,他主動加入實驗室,跟隨老師進行了“基于模型裁剪的自適應稀疏化聯邦學習優化算法”“基于邊緣輔助訓練的邊端協同學習框架的開發與設計”“基于CAAE算法的跨年齡段人臉識別應用開發”等相關科研課題的研究。為了深入理解前沿技術,他查閱了大量相關文獻資料,逐步掌握了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同時他還積極參與各類科研項目,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與實踐水平。

在中國數字服務大會上作匯報。
“不斷向前”是陳科偉給自己定下的關鍵詞。在科研的路途上,他始終保持著好奇心,滿懷探索精神,努力提升專業技能,為自己的學術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說:“我要一直游到海水變藍,要向著自己的目標堅持下去。”
一棵樹木的生長需要空氣、水源、土壤、養分,以及能夠勾勒出一圈圈年輪的時間。回顧自己3年來的大學生活,陳科偉將自己比作一棵樹苗,在學校這片天地里不斷汲取自身所需,向下扎根,向上生長。沒有做出特別出色的項目成果是他的一個遺憾,但好在新的旅程即將開始。在更廣闊的未來,他將在高性能計算等領域繼續前行,“去做一件能夠留下痕跡的事情!”
責編:劉瓊 審核:雷長生 上傳:馮珊珊 發布時間:2024-1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