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希望廣大青年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練就過硬本領,發(fā)揚奮斗精神,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fā)光發(fā)熱,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青春力量。”今年“五四”青年節(jié)前夕,習近平總書記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哈拉峻鄉(xiāng)謝依特小學戍邊支教西部計劃志愿者服務隊全體隊員回信,向全國廣大青年致以節(jié)日祝賀并提出殷切期望。
青春筑夢正當時。近年來,不少民大人從江城來到新疆,扎根邊疆廣袤田野,書寫不平凡的青春篇章。
2021年6月,溫孟鑫結束了民大的6年時光,踏上了前往新疆喀什的飛機,成為喀什大學的一名輔導員。
一、胸有大志,去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臨近畢業(yè),溫孟鑫得知新疆赴內地高校招才引智,他主動參加應聘并成功入選。
喀什地區(qū)地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西南部,距離武漢約4500公里。據溫孟鑫的輔導員唐文翰回憶,家住宜昌的溫孟鑫雖未跟老師們聊過他的西行之志,但同級好友王衛(wèi)赴喀什就業(yè)的選擇,很可能成為他職業(yè)道路上的重要指引。

工作中的溫孟鑫。
在校期間,溫孟鑫曾遞交入黨申請書,當被問到“為何入黨”時,他堅定地回答:“黨組織需要像我這樣的優(yōu)秀人才”。這句話讓輔導員唐文翰印象深刻,此后也常提醒他“既然立志入黨、成為黨員,就要響應黨的號召,積極投身黨的事業(yè)”。這份初心與好友的選擇相互映照,為他日后的抉擇鋪就了道路。
二、回饋家長信任,以“養(yǎng)花”心態(tài)陪伴學生
溫孟鑫時常在朋友圈分享自己帶領學生開展黨團活動、班級活動、志愿服務的動態(tài),尤其是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開展的各類教育活動。他坦言,初到喀什,自己時常因為干燥的氣候流鼻血,但熱情的同事、學生和家長,讓他很快適應了這里。

溫孟鑫和學生交流。
家訪,是每年寒暑假溫孟鑫的“必修課”。“雖然提前跟學生溝通過不會留下用飯,但學生和家長依然早早準備好豐盛的飯菜,熱情地邀請我們留下用餐”,每到這時,溫孟鑫總會告訴自己,一定要更加努力工作,才能對得起家長的這份信任。
“手機24小時開機,不敢漏接一個電話,住進學生寢室,方便學生隨時能找到我。”溫孟鑫說,輔導員的工作看似簡單重復,但是由于學生來自天南海北,有著不同的成長背景、性格特質和學習基礎,工作方式也要因人而異,但只要真心付出,每一個學生都會感受到來自學校的溫暖。
2023年春,一名學生因身體原因無法繼續(xù)學業(yè),溫孟鑫親自將學生送回內地,交到家長手中。經過一段時間的恢復和調整,這位學生滿懷信心地重返校園,不僅迅速融入了集體生活,還主動承擔起了學生干部的職責,展現出煥然一新的精神面貌。
育人如養(yǎng)花,溫孟鑫認為,尊重學生個性,耐心付出,每一個學生都會“生機勃勃”。
三、“腦勤、嘴勤、手勤”,用愛連接每一顆年輕的心
宜昌至喀什路途遙遠,為節(jié)約開支,自工作次年暑假起,溫孟鑫便鮮少回家。暑期留校時,他一邊處理家訪、交流和接待等行政工作,一邊時刻關注留校學生,解決他們的急難愁盼問題。
“留校的學生,一部分是備考的,還有一部分是和我一樣,想節(jié)省些路費的。”溫孟鑫在幫助困難學生方面,做到“腦勤”——在查寢時發(fā)現學生靠泡面湯或泡馕充饑;“嘴勤”——催促經濟困難學生領取學校提供的免費保障餐;“手勤”——為符合條件的學生申請困難補助。溫孟鑫曾幫助過一名身患腫瘤且家庭遭遇變故的學生,為其申請臨時困難補助,并以學院名義捐款。這名學生在康復后,給溫孟鑫發(fā)了1000多字的感謝信,讓他又一次感受到了自己工作的價值和意義。

給學生們開班會。
如今的溫孟鑫,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大學時“黨組織需要像我這樣的優(yōu)秀人才”的立志話語。他以教育者的初心與堅守,詮釋著扎根邊疆、服務邊疆的高尚精神,為邊疆教育事業(yè)澆灌希望。正如他大學輔導員對他的期望——“用青春年華、無悔汗水,在祖國的大好河山灌注出一朵又一朵民族之花”。他也希望,他的故事可以激勵更多人投身邊疆建設和教育事業(yè),在祖國需要的地方揮灑青春和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