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著一顆熱騰騰的心來教學,用皮影藝術向社會傳遞快樂。他是一位孜孜以求的美育工作者,也是一位皮影藝術的傳播者。在學生心中,潘俊老師是啟迪心智的教育者,也是心靈共鳴的知心友,更是人生航向的指路人。

2007年,潘老師受邀調動至民大組建動畫專業。至今從教20余年,作為中共黨員,他始終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努力做“四有”好老師,更是將一門曾經無人問津的選修課,上成了省級精品課程。從2022米蘭設計周-中國高校設計學科師生優秀作品展優秀指導教師、第七屆全國高校數學藝術設計大賽優秀指導老師、再到學校第七屆“教學標兵”,潘老師為教育的付出與成就都有跡可循。
看、學、玩、演,讓課堂充滿趣味和創造力
一直以來,潘老師樂于在課堂扮演一個“鑒寶人”的角色。他走遍鄉村、城市進行調研,不斷收集傳統藝術精品,并把這些傳統藝術精品帶到課堂上,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切實感受民俗藝術。在《民族民間美術》課程中,潘老師總是讓學生提前調查自己家鄉的民俗,采取實物展示為主、理論知識為輔的授課方式。不但如此,他還會將有趣的時事融入課堂之中,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感受藝術的魅力。執教多年,潘老師一直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尊重并鼓勵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倡把自由度還給學生。老師只扮演拋磚引玉的角色,講授技能和審美知識,最終還是要回到學生自身。“潘老師的課程非常有趣,可以盡情地展示我們的創造力!他能夠將復雜的理論知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傳達給我們,一節課下來我總是收獲滿滿。”動畫2302班的李了一同學贊不絕口。

拜訪巴東皮影老藝人。
在課堂上,潘老師堅持貫徹“看、學、玩、演”教學理念。一“看”,是老師備課時需要查閱大量資料,二“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必要途徑,三“玩”則是希望同學們在課堂上自由、放松地創作作品。“動畫專業的課程會‘玩’還是很重要的。”在動畫表演課程中,潘老師讓同學們在光谷美術館的教室里模仿動物甚至是鉛筆橡皮等事物,盡可能擺脫電腦和畫筆的工具限制,只單純地用形體展示,增加課程的趣味性。同時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聯想能力,更加勇敢地表達自己。四是“演”,這是源于潘老師提倡學生的作品應走向社會,讓更多的觀眾來欣賞。為此,他鼓勵同學們積極參與志愿服務活動,舉辦多次展演。2022年端午節,潘老師在我校光谷美術館組織了一次皮影藝術作品展和表演,引得民大社區的孩子駐足觀看,同學們也收獲了諸多贊揚。這樣的認可也讓大家有了更多的成就感,更好地促進了專業學習,形成了良性循環。

2019世界非遺日公益課堂。
不破不立,以數字手段創新皮影藝術
“你看,孫悟空的皮影形象很憤怒啊,而不是可愛的小猴子了。”提起皮影戲,潘老師立即從書柜中抽出一本厚厚的文件冊給記者展示起來。
課程《民族民間美術》可以選擇講授的內容有很多,為什么潘老師會把目光聚焦于皮影戲?原來,他認真分析了剪紙、風箏、蠟染、漆藝等多個民俗藝術的優缺點,根據美術學院的學生特點,最終決定從皮影戲入手來建設課程。他認為,皮影戲既能考驗學生對美術造型的把控,又能鍛煉學生的編劇能力。可要想開辟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必然要面對諸多挑戰。用什么材料來做皮影?怎樣讓皮影立得住?很多地區逐漸消亡的藝術,到哪里找實驗材料?潘老師選擇迎難而上、直面挑戰。他四處奔波,反復實驗,尋找最適合制作皮影的替代材料。最終從一家塑料廠選定了一種材料,能夠又快又好地制作皮影。
突破了材料這個最大的技術難關,皮影課程才得以穩步推進。在皮影戲課堂上,潘老師負責提供制作皮影戲的材料,而學生們只管學和“玩”,真正實現了寓教于樂。“在皮影戲課程中,我收獲頗豐。這門課程讓我在創作中更加大膽、自由,有了許多新嘗試、新可能。很喜歡與民族美術相關的課程。”回憶起這門課,2018級動畫專業的王力笠思緒萬千。
時代在發展,教學方法與內容自然也要與時俱進。針對以往口傳心授方式在現代美育教學中實施效果不理想等痛點,潘老師積極響應高校要造就高水平、創新型人才隊伍的號召,融合藝術文獻大數據和數字虛擬手段,構建了“在線國際課程—皮影數字博物館—GIS地理信息系統—虛擬仿真實驗—創新工坊”五位一體的美育教學模式。在課程建設期間,他主持了國際在線課程《皮影戲》、省級一流線上線下混合金課《民族民間美術》、省級一流虛擬仿真實驗金課《民間皮影制作與表演虛擬仿真實驗》,以及《基于“互聯網+課程”的高校應用型藝術人才教學模式研究》和《非遺在高校中的傳承實踐與創新模式研究—皮影工作坊為例》等省級課程和教研項目,為民族高校美育教學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啟示。
“使用虛擬仿真技術也好,出版新形態的教材也好,我盡可能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去教學。”配合課程,潘老師出版了《動畫角色設計》、新形態系列教材《場景設計與數字繪畫》兩本教材,學生可通過掃描課本上的二維碼進行自主學習,對不理解的制作步驟則可反復觀看。潘老師希望借助這些數字手段解決教學痛點,加深學生對皮影藝術規律的理解,激發其自主學習能力和創作熱情。同時,他也希望自己能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力,不僅成為一名教學者,還能夠成為一名實實在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者。如今,潘老師已帶領學生獲得眾多國家級大獎:第六屆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藝術實踐工作坊國家級一等獎、第十一屆全國大學生數字媒體科技作品及創意競賽國家級三等獎。此外,他還指導學生在“挑戰杯”秦創原專題賽中獲國家級銀獎,這也是我校美術學院首次獲得A類賽事國家級獎項。

做客長江講壇。
至真至純,做中華傳統文化的守護人
潘老師始終堅持,“學習還是為了服務社會。我們學習美術技能與文化知識,最終都要把它回饋社會。培養我們的學生也是如此,我們不僅僅是創作者,更應該是優秀文化的傳播者。”基于這樣純粹的初心,2023年,潘老師創作了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的皮影劇《唐蕃古道》并帶領學生在青山區圖書館、東西湖區圖書館、洪山區第一小學書城路分校以及武漢國際雙年展上進行公益演出。劇目一經演出,反響熱烈,被“學習強國”、武漢電視臺等多家平臺和媒體報道,得到大眾的廣泛關注,成為我校特色課程的名片。
在成都舉辦的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中,現場演出時的一個場景也讓潘老師至今難忘。一位坐著輪椅的老人因年幼時看過皮影戲,所以在演出結束后,想要去幕后親自操作皮影,感受其中的快樂。這讓潘老師為之動容,也更堅定了他弘揚皮影戲文化的初心——展現傳統藝術的魅力,為更多人帶來愉快的審美體驗。

在第六屆武漢設計雙年展上展示教學成果。
為更好地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潘老師要求同學們注重對古典文化的學習與理解,并將所學運用到專業學習中。在2021級動畫專業碩士研究生陳達等人創作動畫短片《問天》的過程中,潘老師鼓勵他們深入思考古今中國人對天空和宇宙的認知變化,并結合中國人的航天夢想,從而弘揚中國不停探索的航天精神。他認為,只有在全面理解這些問題的基礎上,創作的作品才能真正具備人文精神。“潘老師耐心的解答和深刻的見解,常常讓我在迷茫中找到方向。他獨特的視角和廣博的知識激發了我對學術的熱情。潘老師的教導將伴隨我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不斷前進。”陳達充滿感激。
遙望未來,潘老師表示,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堅定的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播者,將傳統藝術的魅力傳達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