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第六屆國際臨床工程與醫療技術管理大會暨第十屆國際臨床工程日全球學術大會在深圳開幕。在為期3天的會議中,與會專家對我校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牽頭制定的T/ZHYL 040—2025《急進高原環境可穿戴設備急性高原病評估規范》團體標準給予高度評價,并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國際臨床工程與醫療技術管理大會是唯一專注于工程、技術與患者護理交匯點的全球論壇,此次會議主題為“創新全球醫療科技 增進人類健康福祉”。
我校制定的該標準匯集多方智慧,成為該技術領域頒布與實施的首項團體標準,規范了行業秩序,提供了標準化的規范依據。該標準中規定了急進高原環境下可穿戴設備急性高原病評估的范圍、規范性引用文件、術語和定義、縮略語、系統技術要求、適用場景、危險等級評估、急救響應流程,適用于急進海拔不低于3000米地區的人員采用可穿戴設備的健康監測。

團體標準展示圖。生醫學院供圖
生醫學院副院長陸雪松教授參加了會議。他表示,隨著國家“健康中國”戰略的持續推進以及高原地區旅游、駐地建設、科研援助工作的不斷擴展,高原環境下突發性健康風險管理需求愈加緊迫,亟需建立一套科學、可量化、易推廣的技術標準體系。作為我校高海拔、寒冷地區常見疾病診療技術研究中心的代表性成果,該標準填補了國內外在“急進高原環境下可穿戴設備評估高原病”領域的規范空白,推動高原急救智能化、醫療資源精準化、穿戴技術標準化。這對于守護邊遠及民族地區人民健康,促進當地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與會專家認為,該項標準的實施將成為國家標準采信團體標準的重要依據,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與巨大的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