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佐合熱·圖爾貢:用心守護學生成長,用愛陪伴疫情期間留校學生
生科學院輔導員、團委副書記阿依佐合熱·圖爾貢老師從小就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成長。參加工作以來,她以實際行動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以“四有”好老師和“三個特別”的標準要求自己,用心、用愛、用情守護學生成長。
同時負責兩個年級學生工作,不同年級的工作重點與進度給佐合熱老師帶來極大的挑戰,但她堅持“講紀律,講標準,講成效”和因材施教的原則,對每一名學生“情懷深、態度正”,為不同需求的同學提供差別化服務。此外,她還擔任了學校部分新疆籍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教育引導,幫助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公民意識和國家意識。同時,她還擔任生科學院輔導員特色工作室“好巴郎工作室”的負責人,積極利用工作室的輻射作用,多措并舉引導各族學生維護、珍視民族團結。2018年,《“好巴郎”工作室助力民族團結一家親》項目榮獲湖北省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二等獎。
疫情防控期間,佐合熱老師第一時間守護在一名出現咳嗽等癥狀的留校學生身旁,陪她到醫院檢查,直到確定排除感染;前往探望因感冒而心情低落想家的新疆籍女生,用家鄉話鼓勵她積極面對疫情。此外,她還擔任留校學生臨時團支部書記,組織留校的近200名同學開展“換書季”“晚安計劃”等線上活動,提供免費打印等線下貼心服務,豐富了生活,方便了學習,受到同學們的歡迎和好評。
陳繼量: 積極投身志愿服務,引領學生成長成才
投身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引領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外語學院陳繼量老師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
作為學院團委書記和輔導員,陳老師積極參加并組織指導學生參與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8年中,累計個人參加和組織學生開展防艾禁毒宣教活動200余場,參與志愿者300余人,志愿工時超10000小時,受益對象達500000余人次,獲得校內外獎項20余項。陳老師也先后10次獲得學校防艾活動優秀指導老師、“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工作者、模范教工團干、優秀輔導員等榮譽。
多年的實踐歷練,志愿精神已深深融入心靈,陳老師的服務意識與奉獻精神同樣閃爍在此次抗疫斗爭中。作為一名黨員和基層團干,他積極響應黨組織的號召,身在武漢疫中,不畏風險,在第一時間報名下沉社區,投身抗疫防疫,服務居民。工作中,他勇于擔當先鋒,在社區消殺、物資保障、值守門崗、宣傳勸導、維持秩序、幫扶困難群眾等項目中發揮積極作用,被社區評為“優秀志愿者”。
在投身抗疫防疫志愿服務的同時,陳老師還積極組織青年學生參與各地的抗疫防疫志愿服務和捐款捐物的工作。截至目前,有170名同學捐款10000余元,防護物資1200余份,其中有24名學生直接參與一線抗疫防疫志愿服務。陳老師及其學生的志愿服務事跡受多方好評,并被央視網、湖北日報網、荊楚網、學校官網等多家媒體平臺報道。
韓曉樂:躬耕教苑追求卓越,科普創新服務社會
自2012年入校工作以來,化材學院韓曉樂老師牢記教育初心,自覺踐行立德樹人使命,立足教學科研一線,創新科普工作形式,服務社會擔使命。
教學中,韓曉樂老師注重利用新媒體拓展傳統課程,利用跨學科形式豐富傳統課程,將正確的價值理念、精神追求等思政元素融入到專業教學中。她牽頭組建了我校科普教育與教學實踐創新教師團隊及大學生團隊,撰寫的《科普教育在民族高校人才培養中的作用與實踐》獲國家民委教學成果二等獎。負責建設的《科普·神奇世界的解密者》課程上線學習強國、中國大學慕課等在線學習平臺,累計訪問量超200萬次。
韓老師堅持教學科研相結合,近年來,主持完成國家自科基金項目、科技部委托項目等項目5項,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作為全國十佳科普使者,她被聘為科技部“十四五”科普規劃專家,擔任科技部《國家面向2035科普發展戰略規劃》主筆;為湖北、四川、上海等地方政府科普發展提供咨政服務;撰寫的系列科普理論文章被科普時報、學習強國等媒體登載。因工作成績顯著,受到國家民委通報表揚。
在抗擊疫情過程中,韓老師受科技部委托,在學校大力支持下,獨力完成了以“科學家、疫苗、復工復產、無癥狀感染、病毒溯源”為主題的系列科普抗疫微視頻及文章。作品上線學習強國、人民網、央視網等媒體平臺,閱讀量超100萬次。她還加入學校“志愿者鄉村學生輔導隊”,在線對河南省因疫情不能返校的200多名中小學生及家長科普防疫知識。
胡新麗:教學重創新,科研重團隊,服務學院謀公利
2012年入職以來,公管學院胡新麗老師恪守教育初心,教學不斷創新深受學生歡迎,科研注重團隊建設碩果累累,服務學院重奉獻謀公利,廣受好評。
教學中,胡老師堅持不斷創新,采用游戲教學、案例教學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形成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與學生合作的教學模式,取得好的教學效果。課堂之外,她指導多個學生團隊參加“三下鄉”調研、“挑戰杯”競賽等,指導省級和校級創新創業項目多項,并多次獲評學校“優秀指導教師”。
科研方面,胡老師注重團隊建設,她和同事們共同攻關,取得了豐碩成果,自己也收獲良多: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1項、省部級課題5項、地廳級課題1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項、校級教改課題3項。獲民政部“中國社會組織建設與管理”理論研究部級課題結項鑒定結果二等獎、湖北省優秀調研成果獎二等獎等多個獎項。撰寫的3篇報告入選決策參考,其中一篇得到兩位省領導批示。發表論文17篇,其中SSCI/ESI雙檢索論文1篇,出版專著4部。
潛心教學科研的胡老師同樣熱心公共事務。任行政管理系主任時,她積極組織制定行政管理系“十三五”規劃方案、完善本科培養方案等,目前行政管理為湖北省一流本科專業。兼任學院外事秘書期間,聯系多所國外高校專家到學院講學,助力學院申請重點外專項目30項并成功執行29項,學院對外交流網站在2013年評比中獲全校第一。
金星:立足本職崗位,做學生管理工作的多面手
自2012年留校工作至今,金星老師先后在黨委學生工作部學生資助管理中心、教育科、學生事務科、信息科等多科室工作,目前任綜合科科長。無論身處哪個崗位,他都立足本職,沉心靜氣,成為學生管理工作中的多面手。
在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工作的3年里,金星老師參與了“與你同行”資助雜志社、陽光工作室的創建工作,是6個學生團隊的指導老師之一。2013年以后,學校資助工作品牌效應打響,資助工作穩定進入“國家第一梯隊”,其間也凝聚著他的一份辛勤的汗水。2014年開始,在領導帶領下,他推動“智慧學工”建設,協同建立“繳費-注冊-選課”聯動機制,運用信息系統、“兩微一端”等信息化手段前置新生入學教育,推動建設學生網格數據分析與預警系統,立項建設學生發展指數系統等等,實實在在地推動著學生工作信息化提檔升級。
2016年,金星老師轉戰綜合科。他認為辦公室工作不是打雜,而是承擔著部門“聯系內外,協調上下,溝通左右”的重要作用,需要一套科學的管理體制。為此,他精心梳理綜合科工作,將其分為為5大類28小項128條,根據工作內容的輕重緩急和重要程度,合理規劃時間,提高工作效率,保證工作質量,自己則甘做學生事務工作的“傳動軸”,取得了良好效果。
學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先進工作者、教育部審核評估工作先進個人、兩次信息工作先進個人、兩次年終考核優秀等校級榮譽的獲得正是對其多年工作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