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大山不是為了逃離大山,而是為了更好地回去建設家鄉。”這句承載著赤子情懷的話語,詮釋著馬福鵬建設家鄉的堅定決心。選擇回到家鄉阿壩州的背后,是青年游子的情感羈絆,更是青年學子對時代使命的勇毅擔當。
阿壩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青藏高原東南緣,地處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帶。地理原因導致的多次停電在他心中種下了“回鄉”的種子。而2008年地震時,電網人搶修線路的身影更讓他感到震撼。馬福鵬想“能為家鄉‘通電’盡力,哪怕是一點改善,也值得。”隨著年齡的增長,這樣的信念愈來愈強烈,驅動著他奔赴夢想的彼岸。

連續兩年的研究生學業獎學金、豐富的科研經歷、扎實的專業能力、成功上岸國家電網等等是他為信念努力奮斗的最好證明。如今,他即將回到家鄉,扎根故土,繼續在人生的新征程上篤定前行,綻放屬于自己的光芒。
懵懂探索,四年蓄力終向研途
高考時,在家人的建議下,馬福鵬報考了民大的通信工程專業,從錦城成都來到江城武漢,由此開啟了長達7年的專業探索之旅。
專業知識學習與實踐錘煉交織,勾勒出馬福鵬本科生涯的成長圖譜。在學習上,挑戰與收獲共存,馬福鵬既面臨了編程語言過于抽象、難以理解的挑戰,也收獲了逆向推演的思維方式和對電路的全新認識。“將英語編寫的代碼轉化為圖像輸出,這種抽象無實體的過程讓我難以理解。”在學習編程語言時,馬福鵬深受代碼具有抽象性特點的困擾,但他從未想要放棄,而是通過虛心求教與反復練習來克服困難。不同于編程語言帶來的困擾,模擬電路為馬福鵬打開了一扇對電路認知的新大門。模擬電路架構了通信工程專業學習的基礎框架,打破了高中物理讓馬福鵬對電路產生的固有的表象認知,讓他開始深入思考電路中電流流動的運作原理,形成了通過觀察電子元件的外在表現,逆向分析內部電子是怎樣運行的研究方法。
專業學習提高了馬福鵬的認知水平,豐富的學生經歷則提升了他的綜合能力。大一時,懷著對音樂的熱愛,馬福鵬前往天樂合唱團面試,卻意外落選,但在機緣巧合下,他加入了電信學院的聲樂組。在這里,他提高了自己的音樂水平,收獲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及從“沉默內斂”到“自信大方”的性格轉變,為后續成為團隊負責人奠定了基礎。此外,馬福鵬還積極參加志愿活動和擔任班委。這些豐富的學生經歷使他在學習、思維、溝通、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

4年時間悄然而逝,本科階段的學習未能達到預期目標,職業道路尚不清晰,這讓馬福鵬開始重新審視未來的路。最終,在結合自身實際與輔導員的建議后,馬福鵬報考了本校通信工程專業。這個決定既是對過往的復盤,也為未來錨定了方向。
格物躬行,“知行”淬火研途生輝
從本科生到研究生,馬福鵬的學習狀態也從“一步一步跟著老師走”到“朝著老師指引的方向自己走”。為了完成研究項目,馬福鵬需要根據導師提供的方向性指導,自己大量閱讀文獻并進行實驗驗證從而獲得大量實驗數據最終獲得實驗結果。在不斷地探索與嘗試中,馬福鵬總結出了“邊讀邊做-反思優化”的“知行”策略。
這一策略,是馬福鵬在根據導師朱正平教授提供的方向,進行的“敏捷電離層測高儀的高頻寬帶功率放大器”項目中獲得并踐行的。這個項目的目標是對當時現有的放大器進行改良升級,進一步提高發射功率。在項目進行初期,馬福鵬根據經驗閱讀了大量的文獻,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他發現,無論是一直看還是一直做,都會碰到瓶頸,最好的辦法是邊做邊看。
在明白這一點后,馬福鵬投入到了這個項目最關鍵的一環也是這個項目的難點——設計并制作電路板。但在初期,由于沒有注意到一些微小的細節而造成了一些極小的失誤,電路板由于無法承受高功率帶來的強電流而接連報廢。連續3塊電路板的報廢讓馬福鵬深刻意識識到哪怕0.1毫米的走線偏差也會讓電路板無法使用。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藍加平老師嚴謹有效的指導下,馬福鵬不斷地調試,嚴格把控電路板上每個器件之間的距離、布局,不放過每一個微小的細節。最終,電路板禁受住了1000瓦功率下產生的超強電流的考驗,放大器的功率成功從600瓦提升到1000瓦。
“功率越低對設備的要求也越低,但使用功率低的設備在信息接收時,信號可能會突然中斷,如果遇到極端天氣,信號可能會消散掉。”將放大器的功率從400瓦提升到1000瓦,可以有效提高在進行電離層探測時無線電波能到達的高度,同時彌補在接收電波過程中由于反射、折射而產生的能量損耗,從而提高接收電離層信息的穩定性和精確度。除此之外,馬福鵬還用集成芯片,代替了原有的功率管,使得設計更加的模塊化,更加便于后期的升級和維護。這一項目的成功對于氣象科學、軍事等方面的發展都有著較大的促進作用。
馬福鵬的成長之路,鐫刻著多位師長的匠心。朱正平教授的嚴謹認真讓馬福鵬樹立了正確的科研準則:面對實驗數據異常波動時,他慣性地將其歸因為操作誤差并試圖剔除,卻在導師“為什么要舍去”的詰問中恍然大悟——科學需要時刻保持嚴謹,數據不能隨意抹去,必須直面問題。藍加平老師雖然平時話不多,但總能在關鍵節點憑借淵博的專業知識,以凝練的專業術語為馬福鵬答疑解惑。在輔導員向紅和郭雨萱老師的支持下,馬福鵬擔任了輔導員助理,這段經歷不僅讓馬福鵬掌握了更多溝通技巧,更提升了他對突發事件的處置能力。

如今已考入國家電網的馬福鵬表示,導師嚴謹的治學態度,實驗室里培養的團隊協作精神,學生工作練就的危機應對本領,都將成為他未來職場發展的寶貴財富。
系情桑梓,反哺織光添亮故土
面對人生道路的抉擇,馬福鵬清醒地意識到自己在科研道路上已觸摸到了能力的邊界,同時,互聯網大廠996的工作制度也不適合追求生活和工作平衡的自己。最終,馬福鵬決定堅持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座右銘,將個人稟賦與社會需求精準對接,選擇一條更適合自己的道路——參加國家電網的考試。
“相較于學術研究,電網考試更注重專業知識的系統掌握。”在備考期間,馬福鵬通過構建系統的知識框架,尋找不同板塊之間的聯系,逐一熟練掌握每一個板塊,并將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思維導圖,這種系統化思維讓備考事半功倍。遇到備考狀態不好時,馬福鵬也會勞逸結合,與三五好友相約去KTV用音樂舒緩心情。在他看來,休息不是懈怠,而是為了更高效地回歸。有志者事竟成,馬福鵬始終相信堅持就會有答案,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保持規律的學習節奏,時間會給出答案。
回顧本科四年,馬福鵬總結道:“大學初期,不必急于規劃未來。大一去體驗、去嘗試,大二提升能力,大三明確方向,大四堅定執行。”他特別強調:“無論選擇哪條路,知行合一、不怕試錯,才能走得更遠。”
從聲樂組的青澀少年到實驗室的科研探索者,再到家鄉的“光明守護者”,馬福鵬用7年時光詮釋了何為“成長”。在民大的七載求學歲月里,他始終堅持知行合一,以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書寫著屬于自己的奮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