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教師節剛過,獲得學校第七屆教學標兵表彰的何冬蘭教授就和自己的4名研究生一起,奔赴千里之外的神農架林區采集生物樣本。戴上厚厚的手套,緊緊綁上白布裹腿,年近花甲的何老師精神抖擻,絲毫不落年輕人半步。

從當年的湖北農學院,到如今的中南民族大學,何老師從華中農業大學碩士畢業后已經在三尺講臺上堅守了37年。這37年中,她潛心育人,是學生的良師益友;她精于科研,熱忱服務社會;她勤于管理,兼任過學校教務處處長、研究生院院長等多個職務。5項湖北省教學成果獎、1項湖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湖北省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湖北省跨世紀學術骨干、全國科普工作先進工作者……這諸多榮譽,是她辛勤耕耘數十年的見證,而于何老師來說,最大的榮譽與欣慰卻是一屆又一屆的學生在自己的悉心指導下茁壯成長。
以興趣為指引,激發課堂教學能效
受中學老師的影響,何冬蘭老師對教師這一職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走上了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道路。多年來,何老師不僅深耕自己感興趣的專業領域,在課堂內外,她都以興趣為引,努力激發出最大的育人能效。
作為一名黨員教師,何老師始終把教書育人放在首要位置。在30多年的教學生涯中,何老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理念。一是確保學生中心,實現鑄魂培能。她根據培養目標和學生特點決定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因材施教。二是巧用教學模式,激發學生興趣。她堅持將課前導學、課中教學、課后研學、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主張學生們人人參與,共同進步。三是精心設計,案例育人。在何老師的課堂中,她會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列舉一些案例,如一些杰出人物、成就、重大事件等,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培育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四是寬嚴相濟,多元考核。何老師堅持過程評價多樣性、課堂討論激勵性與終結評價階梯性三者相結合的三性評價體系,壓力與激勵并傳,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發揮所長,都能學有所獲。

《食品微生物學》課程討論課。
除了課堂教學外,何老師還擔任本科生班(年級)主任和班導師,全程全方位育人,實現了整體引導教育、個性培養督促、重點關注跟蹤,力促全體同學各有進步。她擔任年級(班)主任的原化學系1992級化學、生物化學2個本科專業的畢業生當年考研率創該專業歷史新高,85名畢業生全部順利完成學業且已在教育、業界、政界各有建樹;2021級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30名同學學業順利、身心健康,正在為本科畢業、走上新征程積極準備;所指導的28名碩士研究生中除6人在讀外,22人順利畢業且在各自的工作崗位都各有所成。
科研教研并重,服務社會與教學
何老師一直認為,科學研究與教學研究相輔相成,它們來自于自己的專業領域,最終應服務于社會發展與教學提升。
懷揣著濃厚的研究興趣,何老師開創了民大微生物學系列課程,并成立了相關的實驗團隊。她先后主講《微生物學》《食品微生物學》《資源微生物學》等課程。在取得一些教學成果之后,她便把接力棒交給了年輕老師,自己則去開設微生物學的新課程,可謂是可謂引領了我校微生物學系列專業課程的發展。
何老師所有課程教學均以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成長為目標,采用案例式、啟發式、主題研討式、項目探究式等多樣化教學方式,注重科教融合、產教協同,所承擔的課程受到學生、同行的高度認可。自2012年學生網上評價課堂教學以來,她主講28門次的本科生專業課程,學生評教獲得優秀等級20門次,所主講的《食用菌栽培學》公選課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素質課程之一,被學生親切地稱為“蘑菇課”,所主講的研究生課程《微生物工程》每年均獲評教優秀。此外,她還指導本科生獲省級優秀畢業論文2篇,發表科研論文21篇,獲創新課題4項、其中2項為國家級,獲省級學科競賽三等獎1項。
何老師的教學同時也受到校外多方肯定,主講的課程先后獲評教育部精品視頻公開課、省精品資源共享課、省精品課程、省一流課程,所率團隊獲評省高校優秀教學團隊。她的教學研究更是可圈可點:主持并完成省部級教學改革項目3項并發表教學改革論文4篇。
作為湖北省微生物資源與利用工程研究中心負責人,何老師在宜昌巴楚蔬菜科技有限公司設置了專家工作站,指導企業利用蔬菜尾菜和農作物秸稈發酵有機肥,不僅解決了當地尾菜和秸稈污染環境的問題,而且緩解了高山蔬菜基地土壤酸化現象,協助企業獲批省級有機肥登記品種1個,并獲批國家高新企業、省級龍頭企業等稱號。她還帶領團隊2名教師擔任重慶市科技特派員,為該地的農業企業發展獻計獻策,得到相關企業和主管部門的充分肯定。

擔任科技特派員期間,在重慶市忠縣食用菌企業作技術指導。
以心換心,亦師亦友亦家長
在一屆又一屆的眾多學生心中,何老師是良師,是益友,更是母親般的存在。這一點,何老師2014級碩士研究生、現任武漢植物園副研究員的萬文結感觸尤深。
談及何老師,萬文結提到最多的詞便是“真誠”。他說:“何老師對我而言就是亦師亦母。作為老師,她全力支持學生參與科研項目,會盡自己最大能力為學生申請科研經費,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老師希望我們能夠茁壯成長,能夠學到知識和技能;作為母親,她會在我對未來感到迷茫時耐心為我答疑解惑,在我眼中,何老師就是一個和藹可靠的導師?!?/p>
“何老師帶我們去神農架和七姊妹山采樣時,拿蘑菇舉例,如果照片拍得不夠清晰,那何老師是必須要把照片拍清晰才肯罷休”,萬文結回憶道。見微知著,何老師嚴謹認真的態度支持她完成了一項又一項的科研項目。在神農架采樣時,何老師也向她的學生們展示了其敏捷的科研思維。遇到藍色伏革菌,學生的第一反應是“這種菌的顏色比較奇怪”,而何老師想的卻是將藍色伏革菌培養起來后其顏料可以應用在工業上。

帶領研究生釆集蟲草樣品。
“真誠待人,互相尊重”是何老師一直堅持的與學生的相處之道。面對課堂上偶爾犯困的同學,她會在課間詢問原因并善意地提醒要注意休息,養成良好的習慣。針對作業的批改情況,何老師會在課堂上重點表揚作業完成良好的學生,以此激勵他們奮發向上,但不會點名批評完成不足的學生,而是指出不足之處表現在哪里,為同學們答疑解惑。每學期第一節課,她都會與學生“約法三章”:上課要認真聽講、不準做與課堂教學無關的事情,不準吃東西,不準玩手機。同時何老師也會在進入教室后第一時間將手機調至靜音模式。她認為:“尊重是相互的,只要你注意尊重學生,遇到問題時善意地提醒,那么學生也會越來越尊重你,尊重你課堂上的一些規定。”
師生的感情不僅僅限于課堂。課外,何老師也與學生們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她的《食用菌栽培學》公選課采用課堂教學+實驗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能夠掌握食用菌栽培學各研究領域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在食用菌收獲的時候,何老師都會分批次邀請學生去她家中分享自己種出來的食用菌,舉辦一場場別開生面的“全菌宴”。
從教多年,何老師可謂是桃李滿天下。每逢佳節,何老師都能收到眾多學生的節日祝福。即使畢業多年的學生,也仍然與她保持著密切的聯系。桃李不言,大愛無聲,何老師以大愛默默滋養著學生的成長,也讓她成為一名當之無愧的時代良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