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古道與中華文明學術研討會
一、時間:
2025年10月25日至26日
二、地點:
中南民族大學
三、主辦單位: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中南民族大學中央四部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
國家民委“一帶一路”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絲綢之路研究中心
中南民族大學中華民族“三交”史研究團隊
四、協辦單位:
喀什大學人文學院
新疆大學歷史學院
新疆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
中國文物學會民族民俗文物專業委員會
五、學術支持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編輯部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編輯部
《湖北大學學報》編輯部
六、會議議程
10月25日(星期六)8:30-12:00 |
開幕式 地點:中南民族大學學術交流中心潤良報告廳 |
時間 |
內容 |
主持人: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院長、教授陳祥軍 |
9:00-9:20 |
合影、茶歇 |
9:20-12:00 |
主旨報告 |
梅建軍(英國劍橋李約瑟研究所所長、教授):塞伊瑪——圖爾賓諾與中國早期銅器研究 |
劉安志(武漢大學歷史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從吐魯番文書看中華文明的統一性 |
劉進寶(浙江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敦煌壁畫中的絲綢之路 |
白玉冬(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教授): 葉尼塞河畔的中華文明 |
王建新(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中亞北亞民族宗教多語種文獻調查研究——歷史與現狀的綜合性跨學科路徑思考 |
王宏曉(北方民族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對邊疆發展的機遇和挑戰 |
尹磊(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副館長):喀喇汗東部疆域的道路與交流 |
|
10月25日(星期六)14:00-17:00 |
分論壇一:文書與碑銘 地點:學術交流中心潤良報告廳 主持人: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吳炯炯 |
發言人 |
交流題目 |
評議人 |
張駿杰黃樓 |
荊州新出唐宣宗大中九年《左神策軍押衙李郢墓志》考釋——兼論“中華”概念南傳問題 |
馬振穎 |
吳炯炯 胡睿婕 |
唐《奚陟墓志》考釋 |
范英杰 |
馬振穎 |
唐太原元從功臣《李聰墓志》與初唐政局研究 |
張駿杰 |
石澤陽 |
吐魯番出土文書與唐前期府兵制在西州的運作新探 |
梁振濤 |
休息(10分鐘) |
梁振濤 |
唐代西域州縣民眾的身份與籍屬 |
崔廣哲 |
范英杰 |
顏真卿撰《康阿義屈達干墓志》關聯的幾個問題 |
吳炯炯 |
秦晉 |
楊良瑤未選擇“回鶻道”出使黑衣大食緣由祥考——以漢籍資料和漠北碑銘為中心 |
石澤陽 |
崔廣哲 |
清至民國敦煌莫高窟道教題記榜文研究 |
秦晉 |
自由討論 |
|
10月25日(星期六)14:00-17:00 |
分論壇二:民族與史地 地點:八角樓一樓報告廳 主持人: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閆天靈 |
發言人 |
交流題目 |
評議人 |
楊郭強 |
漢代河西地區壁的地理屬性與聚落形態 |
楊年生 |
楊年生 |
《水經注》里的西域——《水經 ·河水注》卷二所涉西域史地考略 |
陸吉康 |
姜照中 陳祥軍 |
再論“遑耶”:漢晉之際南中夷、漢的通婚、交融 |
孫新萌 |
趙夢涵 |
魏晉十六國西域經營的延續與創新 |
陳靜怡 |
孫新萌 |
從北周武帝與阿史那氏的和親使團看北疆政權互動 |
趙夢涵 |
休息(10分鐘) |
陳靜怡 |
唐代西域絲綢之路交通通道與現代新疆道路的傳承、演變及發展研究 |
孫嘉怡 |
曲強 |
中心與邊緣的交替:元末至清初阿克蘇的歷史變遷 |
姜照中 |
孫嘉怡陳巍 |
作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通道的駝道商路研究: 以清代民國時期的奇臺為重點 |
曲強 |
陸吉康 |
歷史時期影響絲路古道變遷的環境因素和域外因素 |
史志林 |
史志林 |
絲綢之路中段南線興衰過程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
楊郭強 |
自由討論 |
|
10月25日(星期六)14:00-17:00 |
分論壇三:邊疆與考古 地點: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5西-201 主持人: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孟凡云 |
發言人 |
交流題目 |
評議人 |
胡飛 |
河西走廊早期青銅遺存所見東西人群的交流互動研究 |
程軼凡 |
宋亦簫程軼凡 |
巴澤雷克文化與楚文化藝術風格互滲現象探析 |
蔣鳳 |
王谷 |
戰國遣冊紡織名物所見地方品牌——以齊魯地區為例 |
胡飛 |
蔣鳳 |
論早期絲綢之路背景下秦與薩彥——阿爾泰地區的文化交流 |
王谷 |
休息(10分鐘) |
楊冰華 |
燦爛的敦煌西夏石窟 |
張安 |
李梅景 |
基于俄、德新疆考古關系視閾下別列佐夫斯基1905—1907年庫車考察研究 |
楊冰華 |
張曉宇 |
法國探險家對“絲綢之路”的研究——印度支那地理大發現歷史概述譯讀 |
李梅景 |
張安 |
20世紀50年代中國政府處理新疆南亞僑民問題始末 |
張曉宇 |
自由討論 |
|
10月25日(星期六)14:00-17:00 |
分論壇四:互鑒與交流 地點: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5-206 主持人: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副館長尹磊 |
發言人 |
交流題目 |
評議人 |
艾買提江·阿布力米提 |
漢代新疆各民族文化在中華文化懷抱中孕育發展 |
陳瑞芳 |
羅意 |
過程與結構視角下北疆民族互嵌格局演進研究 |
艾買提 江·阿布 力米提 |
黃佳晨 吳芃宇 |
清至民國時期東天山地區農牧交錯帶的形成及其現代影響——基于哈密-巴里坤地區的史料鉤沉與田野 |
賈建飛 |
賈建飛 |
歷史時期的農牧交錯帶、商路變遷與山西的重要性研究——基于地緣戰略與商貿交流的考察 |
陳小華 |
金美 |
朱子文化在絲綢之路漢字文化圈國家傳播研究 |
黃佳晨 |
休息(10分鐘) |
陳小華 |
三交視域下絲路古道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塑造研究——基于物質交換與文化互鑒的雙重視角 |
金美 |
張輝 |
胡桐淚的絲路之旅:一種物質的多重角色與認知變遷 |
羅意 |
王浩張愛儒左佳 |
青藏高原在絲綢之路文明交流中的歷史地位與貢獻——基于經濟樞紐與文化融通的雙維考察 |
張輝 |
陳瑞芳張偉 |
論新疆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歷史實踐 (1949—1956年) |
王浩 |
自由討論 |
|
10月26日(星期日)8:30-10:50 |
分論壇五:文物與圖像 地點:學術交流中心潤良報告廳 主持人: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巍 |
發言人 |
交流題目 |
評議人 |
陳曉娟 |
楚墓葬圖像中的象數思維 |
李素秋 |
馮佳樂 |
黃文弼所獲西域文物看漢唐龜茲地區文化交融 |
藺艷琴 |
張楠 |
玉澤東西:葉爾羌玉石貿易與中西文明互鑒 |
李文 |
敬軒 |
絲綢之路上的藝術碰撞與融合——以清朝滿族刺繡與哈密刺繡為例 |
張楠 |
休息(10分鐘) |
李素秋 |
多民族交融中的塔爾話 |
陳曉娟 |
李會 |
鳥蛇組合圖像的傳入與發展 |
敬軒 |
藺艷琴 |
從帕米爾高原塔吉克族護邊實踐看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
李會 |
李文 |
絲路古道新發現文物與文獻中的歷史回響 |
馮佳樂 |
自由討論 |
|
10月26日(星期日)8:30-10:50 |
分論壇六:文化與遺產 地點:學術交流中心三樓第1會議室 主持人: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副館長、研究館員庾華 |
發言人 |
交流題目 |
評議人 |
王靜宜 |
從軍事整合到政治認同——西漢“天下觀”的構建與從征制度 |
布阿衣夏木·阿吉 |
布阿衣夏木·阿吉 |
絲路文獻反映的域外中國觀:以《中國紀行》為例 |
王靜宜 |
趙凌飛 |
制度設計與身份認同:唐代絲織品消費文化研究 |
黃適遠 |
黃適遠 |
“文化認同”:“一帶一路”視野下的新疆少數民族文化藝術路徑發展探析 |
喻穎 |
喻穎 |
藏族弦子舞藝術系統性保護研究 |
夏官星 |
休息(10分鐘) |
張陽 |
絲路古道遺跡考察的多維價值與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路徑研究 |
張奇桐 |
張奇桐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農業文化遺產的價值與發展——以昭蘇草原馬牧養系統為例 |
趙凌飛 |
夏官星 |
跨界與重構:數字媒體視域下絲路文化遺產活化與傳承路徑研究 |
張陽 |
自由討論 |
|
10月26日(星期日)8:30-10:50 |
分論壇七:宗教與禮俗 地點:學術交流中心三樓第3會議室主持人: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黃樓 |
發言人 |
交流題目 |
評議人 |
趙曉芳 |
埋葬與祭祀:吐魯番十六國壁畫墓的禮儀空間塑造 |
馬騰蛟 |
李林靜 |
禮俗安邊:5—8世紀吐魯番地區夫妻合葬墓中的華夏認同 |
趙曉芳 |
蓋佳擇 |
會昌之后摩尼教閩浙傳播路徑及系年綜考 |
李林靜 |
休息(10分鐘) |
馬騰蛟 |
持塔毗沙門天王像起源考 |
胡宇煊 |
胡宇煊 |
新媒體傳播如何激活絲綢之路佛教遺產的價值 |
劉宇博 |
劉宇博 |
《高昌館雜字》所見回鶻語-漢語對音研究——兼論民族語文對音的利與弊 |
蓋佳擇 |
自由討論 |
|
10月26日(星期日)11:00-12:00 |
閉幕式 地點:學術交流中心潤良報告廳 主持人: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院長、副教授齊子通 |
11:00-12:00 |
分論壇總結: 分論壇一、二: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史志林 分論壇三、四:《湖北大學學報》副編審馬建強 分論壇五、六、七: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李素秋 |
中南民族大學特聘教授馬寧致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