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三月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取意天清地明。清明前后多東風,正是桃紅柳綠草長鶯飛的季節。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為掃墓。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三候
桐始華:清明之日桐始華,朧月上山館,紫桐垂好陰。可惜暗澹色,無人知此心。桐花年年怨春意,不競桃杏林。清明時節,山坡上的桐樹開出淡紫色花朵。
田鼠化為鴽:后五日田鼠化為鴽,鴽,鵪鶉之類。田鼠,陰類;鴽,陽類;古人認為,陽氣盛,陰物化為陽物。
虹始見:再五日,虹始見,虹是陰陽交會之氣,日照雨滴而虹生。清明末到谷雨時節,雨量增加,氣溫上升,空氣中的含水量增加,在明朗天氣,有虹出現。
清明民俗
踏青
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還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晚上在風箏下或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祭掃
清明節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是一個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按照舊的習俗,清明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創意設計:藺紫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