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π”字型人才?拆開來看,下面的兩豎代表擁有兩項專業技能,上面一橫則是指將多門知識融會貫通。大學時光里,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2018級的周欣宇就在不斷向著這個目標邁進。如今周欣宇已成功保研至南京大學,他曾連續3年獲得優秀學生一等獎學金,獲吳澤霖獎學金二等獎,獲第14屆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全國一等獎;同時還是校級創新標兵、“三好”學生、自立自強之星、優秀共青團員、優秀志愿者。此外,他在導師商世民教授指導下撰寫的文章——《非遺文創為脫貧致富插上翅膀》發表在《光明日報》,文章還被中國青年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央廣網等多家主流媒體網站轉載。在大家的眼中,周欣宇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π”字型人才。

隨心而行,熱愛生活
談及自己是如何走上藝術學習這一道路上時,周欣宇說是心中熱愛在引領自己前行,猶如一束指引方向的光,在熱切追隨中不斷進步。
在周欣宇的大學生活里忙碌似乎成為了一種常態,但這并非是拼命的內卷,而是在追尋熱愛的腳步中,去行有意義之事。在他的寢室桌前貼了這樣一句話——“了解你的專業,抓住身邊的機會,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他講道,每個人在進入大學之后,都有了自己的專業方向,開始在某一個研究領域進行探索,但是除了按照培養計劃課程學習,積極參加專業競賽,我們也可以去嘗試拓寬能力邊界,將自己所熱愛的方向與專業學習進行融合,努力成為一個交叉學科人才。
而他就在設計和人文中找到了自己的興趣點——藝術文創。在周欣宇看來生活之中處處是文創,而生活這位優秀的老師,常常帶領他在四處的旅行中,去發現藝術文創的痕跡,在不同的城市肌理里體會觀察,用鏡頭記錄下煙火氣,而這些人文基因也成為了他在設計中所需的思考與啟發。
因為熱愛,學習與生活的界限被他淡化,相輔相成,同向同行。
不斷追問,敢于挑戰
“有著遠大的理想,但也問自己是否有選擇的權力,以及如何去爭取選擇的權力”。在大學的時光里,周欣宇的耳邊始終縈繞著這樣的一句話,敦促他不斷進取,做著一個理想主義的實干家。
保持一顆不斷追問的心是周欣宇學習過程中最為注重的一點。早在初入民大美院的一次學長學姐分享會上,他就被歷屆優秀同學的事跡所感染,暗下決心要用大學四年時光走出自己的風采?!安粫臇|西去補充,不夠的能力就去提升”,他不時向學長學姐討教學習經驗,主動加入導師工作室參與項目,不斷實習自我超越,盡力做好手中的每一項任務。
當提到準備保研的這段經歷時,他說最關鍵的還是自信?!爸灰矣谄床?,不給自己下定義,其實我們都有無限可能”。在夏令營、預推免等考核當中,他身邊出現了許多來自其他雙一流名校的同學們,但是周欣宇并沒有感到怯懦,而是將自己在民大的所思所想、所學所得一一展現,最終用實力爭取到了寶貴的offer機會。他想說其實無論大家來自哪個學校,優秀的標準總是多樣的,大家需要去在自己的大學四年中積極拓寬自己的知識面,發現并彌補自己的不足,挖掘并拓展自己的長處,發現自己無限的可能性。
非常之觀常在險遠,唯有奮斗方可跨越,在他看來朝著優秀邁步永遠都是進行時。

積極嘗試,向美而生
周欣宇也是一個不愿停下來的人,他明白只有不斷的努力、不斷嘗試、奔跑起來,才會找到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在大一時,稍顯青澀的他重拾曾經堅持多年的主持技能,加入了學校和學院的主持人團,參與主持學校諸如迎新晚會、民舞大賽、朗誦大賽等文藝活動,還曾代表民大隨光·音主持人團的同學們前往北京參加國家民委舉辦的青年讀書演講活動。除了在文藝活動中發光發熱,他還積極參與學生工作和志愿者工作,不僅多次參加學院組織的“伴飛”志愿活動,還在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上擔任了田徑賽事志愿者。對于周欣宇而言,每一次的積極嘗試,都是在向著更加完美的自己邁出步伐。
回望過往,周欣宇給出了3個關鍵詞來概括自己的大學時光。第一個是“藝術”,是熱愛的藝術引導他,成就他。第二個是“進取”,主動探索,主動尋找機會,主動爭取選擇的權利。第三個詞是“幸運”,遇見民大的老師為自己指明方向。他寄語學弟學妹們:“我們都有無限的可能性,路在腳下,祝愿大家都能找到引領自己前行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