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沒想到以這樣的方式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希望我愛的這座城市快點好起來。”這是周鋒琴某天的一條朋友圈動態,她分享了自己在醫院做志愿者時接受采訪的文章。在這條動態下面,好友紛紛點贊鼓勵。
周鋒琴是中南民族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2017級的研究生,也是一名預備黨員。1996年出生的她也像其他同齡女孩一樣,喜歡健身、旅游,而在這次疫情中,她多了一個特別的身份——武漢市第三醫院放射科志愿者。
“臘月二十六回家后就一直在關注武漢的疫情,從新聞中了解到情況不容樂觀后,就在第一時間聯系了武漢市第三醫院,主動請纓做志愿者。”于是,在家只待了一個星期的周鋒琴正月初四就踏上了返漢的路程。
在武漢市第三醫院,周鋒琴主要的工作內容是登記患者信息、幫助患者做CT掃描、提供導醫服務。“因為我想力所能及地去幫助更多的人。”周鋒琴談到自己做志愿者的初衷。
她的決定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同學和老師在得知這件事后,也紛紛給她加油鼓勁。到醫院后,周鋒琴特意剪掉了多年的長發,“因為長頭發不好戴防護帽”。
上早班時,周鋒琴五點半就要起床,簡單洗漱后,在六點半之前到達醫院,“因為要提前去換好防護服”。防護服厚重又不透氣,周鋒琴一穿就是六個小時。時間久了眼鏡會起霧、衣服也會被汗濕,但她一點都不覺得辛苦,“因為我想去幫助更多的人。”下班路上給家人打電話,是她一天中最放松的時候,因為不希望家人擔心,所以每次盡管很累了也讓自己在家人面前呈現最好的狀態。
“聽不懂武漢方言讓我很著急,”周鋒琴遇到個“大”難題,為此她投入了更多的耐心,“聽不懂就多聽幾遍,患者會理解的。”
在科室,這個“95后”的小姑娘頗受大家的照顧。每次進入污染區前,老師都要再三檢查她的防護服是否穿著到位,“老師們都在最大程度保障我的安全,所以沒有很害怕被傳染。”
周鋒琴也把這份善意回報給科室一起工作的老師們。在CT室工作時,需要有一名醫護近距離接觸患者,幫助其擺位。當和年齡較大的老師一起工作時,周鋒琴就會主動提出做這件事,“因為我年輕嘛,身體好”,這項在別人眼里非常危險的工作在她口中顯得格外輕松,她把自己這股子勇敢勁兒形容為“初生牛犢不怕虎”。
在放射科做患者信息登記工作時,周鋒琴經常會遇到行動不便的老人,由住院部醫護陪同著來做CT。“他們感染了新冠病毒,家人不能陪在身邊照顧,同時承受著巨大的身心痛苦,很多人在治療時有消極情緒,但是我們大家都在努力開導他們,叫他們重拾信心。”在這個過程中,周鋒琴真切感受到了醫務工作者的偉大,她覺得“他們不僅治病救人,更是在治愈人心”。
在這兩個多月的時間里,周鋒琴累計志愿工作時長近300小時。在醫院做志愿服務的同時,她的學業也沒有落下。“每天回到隔離點做完消毒、清潔后就開始寫畢業論文。”立志從醫的她最近在上網課自學解剖,“經歷過這次疫情,我更加堅定了自己從醫的決心。”
4月5日,結束志愿工作隔離期滿的周鋒琴回到黃岡老家,“臨行前,很多科室老師過來幫我搬運行李,對我表示感謝,交代我注意安全。”一直勇敢的姑娘紅了眼眶。
“沒有哪個國家能像我們國家一樣做到上下一條心,舉全國之力去幫助一個省度過難關,經過這次疫情,我由衷地為自己是一名中國人而感到自豪。”這是在這次疫情給周鋒琴最大的觸動。
魯迅先生曾疾呼:“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在采訪中,周鋒琴提到的最多的一個詞是“力所能及”。不只是她,在此次抗擊疫情的過程中,無數個青年志愿者都是默默做著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們憑借著自己散發的點點微光,點亮了這個時代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