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由我校“和合”輔導員工作室、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機器人學院)與喀什大學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共同發起的“語潤邊疆 數智賦能”推普助力鄉村振興實踐行動在新疆喀什正式啟動。一支融合多學科背景的青年實踐隊深入鄉村社區,以“語言為橋、數字為翼”,為邊疆地區振興注入新動能。

兩校實踐隊員舉行出征儀式。 方向攝
這支由兩校師生組成的“和合”賦疆隊,涵蓋信息與通信工程、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等專業的7名碩士生及20余名本科生。自成立起,他們深入托喀木買里斯村等地開展密集調研。在村莊公交車上,兩校學子同唱愛國歌曲,青春之聲架起友誼橋梁;在村委會,駐村書記詳細介紹國家通用語言教育、種養殖業及科技興農現狀;在村民家中,隊員們傾聽鄉親心聲,用相機定格溫暖的全家福。

隊員們在村民家中了解情況。方向攝
此外,實踐隊在疏附縣托克扎克鎮,還見證了教育興村的生動實踐。鎮中心小學以“恩”文化涵育師生,將“學好國家通用語言、促進民族團結”的囑托深植邊疆沃土。阿亞格曼干村的經驗更令隊員振奮——該村通過“小手拉大手”、積分激勵提升村民國家通用語言水平,同步發展藥茶廠、花卉基地等特色產業,科技賦能讓增收之路越走越寬。

隊員們在鎮中心小學調研。 方向攝
“此次行動聚焦邊疆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的核心需求,創新推動語言普及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項目依托我校電子信息學科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優勢,已獲教育部、團中央社會實踐重點團隊立項,得到學校黨委學生工作部、團委、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等部門及喀什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和合”輔導員工作室負責人、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機器人學院)團委書記向紅介紹道。
目前,我校12名實踐隊員已進駐喀什市空天信息產業園、荒地鄉尤喀克莫爾吐木村等村莊,開啟為期一月的深度調研和服務。他們將在田野大課堂中踐行青年擔當,為鄉村振興插上“語言+科技”的雙翼,在祖國邊疆澆灌民族團結進步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