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至26日,“絲路古道與中華文明”學術研討會在我校學術交流中心召開。本次研討會由我校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中央四部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主辦,來自武漢大學、浙江大學、蘭州大學等39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近120名專家學者參加。

部分參會人員合影。民社學院供圖
25日上午,學術研討會舉行開幕式。北方民族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宏曉,我校黨委常委、副校長方德斌,湖北省委宣傳部理論處處長劉超,我校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班子成員和專任教師參加。我校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院長陳祥軍主持開幕式。

方德斌致辭。民社學院供圖
方德斌在致辭中表示,絲路古道承載千年中西交流,湖北地區亦與絲路有深厚關聯。我校長期深耕邊疆民族研究,有著深厚的學術基礎。此次會議的舉辦,既是促進學術交流的重要舉措,也為學校深化“三交”史研究、服務國家決策搭建了平臺。

劉超講話。民社學院供圖
劉超在講話中表示,本次會議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兼具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他希望學校以相關冷門絕學項目團隊打造傳世之作,爭當湖北社科發展領頭雁,為相關研究注入新活力。
本次會議共設置7場主旨報告。主旨報告涵蓋多個議題。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所長梅建軍教授圍繞塞伊瑪-圖爾賓諾文化與中國早期銅器的關聯,探討倒鉤銅矛的傳播、冶金技術跨區域互動及中國西北冶金術的本土化進程;武漢大學劉安志教授從政治、經濟、文化多個維度,實證唐代西域與中原的大一統聯系;浙江大學劉進寶教授通過敦煌壁畫中的胡商遇盜圖、朝鮮半島人物形象、張騫出使西域圖,展現絲綢之路上的貿易場景、跨文化交流及歷史角色轉化。

專家作主旨報告。民社學院供圖
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白玉冬教授通過葉尼塞碑銘中的唐代錢幣、銅鏡等物證與都督、將軍等漢語政治術語語證,追尋中華文明沿草原絲綢之路北漸足跡;西北民族大學特聘教授王建新從長時段、跨學科視角分析中亞研究現狀,結合三部新書探討中亞民族史、部落社會等問題;王宏曉教授闡述高質量“一帶一路”的內涵,分析邊疆地區特點、面臨的基建與經貿機遇及競爭與生態挑戰,并提出差異化融入路徑;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副館長尹磊梳理喀喇汗東部疆域范圍與歷史進程,分析絲綢之路作為使臣之路的功能,及全球史視域下喀喇汗與中原、巴格達的文化交流與思想互動。

專家作主旨報告。民社學院供圖
本次會議下設7個分論壇,分別圍繞文書與碑銘、民族與史地、邊疆與考古、互鑒與交流、文物與圖像、文化與遺產、宗教與禮俗等核心議題展開深度研討。
我校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負責人表示,學院將以此次會議為契機,持續依托相關國家社科項目,加強跨學科協作,深挖絲路文化價值,推動研究成果轉化,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學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