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我院“新文科·新管理·新融合“系列學術講座第二十一期成功舉辦。本期講座特邀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張光磊教授蒞臨,帶來題為“工作場所人工智能角色劃分:對員工心理與行為的影響及應對策略”的專題分享。講座由學院副院長周運蘭主持,全院師生及相關研究領域的同仁積極參與。
張光磊教授是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管理領域的知名青年學者,現任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他在科研領域碩果累累,已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三項(其中含重點項目一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及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三項。其卓越的教學能力亦屢獲殊榮,曾斬獲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一等獎(2023)、湖北省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特等獎(2023)及湖北省高等學校教學成果一等獎(2022)等高級別獎項。同時,他積極服務學術社群,擔任湖北省青年科協副秘書長、湖北省人力資源學會會長、湖北省軟科學研究會副會長及《中國人力資源開發》雜志編委等職。其研究成果廣見于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管理科學學報》、《南開管理評論》等國內外頂尖學術期刊,累計發表論文50余篇。

講座伊始,張光磊教授首先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脈絡與職場應用現狀進行了系統性梳理。他援引亞馬遜倉儲機器人、自動化客服系統及無人駕駛技術對傳統行業的沖擊等案例,深刻指出AI在顯著提升產業效率的同時,亦催生了就業替代、職業身份焦慮等深層次問題。在此基礎上,張教授分享了其研究的創新性核心成果——工作場所人工智能“四角色理論”,將AI的角色功能精辟地劃分為替代型“對手”、輔助型“助手”、協作型“同事”與監管型“領導”。該理論框架與他早前關于“高績效工作系統雙刃劍效應”的研究一脈相承,體現了其研究的系統性與深度。
隨后,張教授結合翔實的實證數據,深入剖析了不同AI角色對員工心理與行為的具體影響機制。例如,作為“對手”的AI可能通過激發工作不安全感,對員工行為產生復雜的雙向影響;而作為“領導”的AI則可能引發算法厭惡等負面心理反應。針對上述挑戰,他提出了一套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價值的“AI-組織-個體”三維應對框架,即在AI層面提升算法的透明度與公平性,在組織層面構建強有力的支持體系,在個體層面則需主動培養技術素養與適應能力。

在互動交流環節,現場氣氛熱烈,與會師生圍繞“AI角色的動態轉化”、“人機信任的構建”等前沿問題與張光磊教授展開了深入探討。張教授結合其嚴謹的研究方法與豐富的實踐洞察,對提問給予了細致的回應。
最后,周運蘭副院長對講座進行了總結。她首先代表學院對張光磊教授的精彩分享表示誠摯感謝,并高度評價了講座的學術價值。她指出,本次講座不僅為師生帶來了學科前沿的理論視角與新穎的研究思路,尤其對于啟發科研項目申報和推動跨學科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講座也幫助與會者深刻認識到AI時代的職業發展新趨勢,有助于樹立主動學習、適應人機協同新常態的意識,為從容應對未來職場變革奠定了認知基礎。
責編:翟華云 審核:聞亮 上傳:白才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