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何東辰)近日,管理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系圍繞“管理科學與工程&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交叉研究方向”這一主題開展研討與交流,旨在充分發揮管理科學與工程的學科優勢,實現管理科學與工程和中華民族共同體學兩個學科在理論與方法層面的深度融合,為管工學科發展建設注入新的活力。管理科學與工程系張勁松老師做《管理科學與工程&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交叉研究方向思考》主題分享,管工系全體教師參加。
本次交流研討旨在基于管工系老師們現有研究基礎,進一步凝練學科特色并探索學科交叉融合新路徑,推動管理科學理論方法在民族事務治理、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等領域的應用,為管工學科內涵發展提供思路。

管理科學與工程系張勁松老師做主題分享
本次交流研討系統梳理了管理科學與工程的學科定位與方法體系,強調其作為融合管理科學、經濟學、系統科學、數學、行為科學與信息技術的綜合性交叉學科,在解決社會經濟及組織管理復雜問題中的科學價值。結合相關研究基礎,重點分析了如何將系統科學、數據建模、智能決策等管工方法應用于民族事務治理工作的相關場景,特別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關鍵領域,實現理論研究與國家戰略需求的雙向賦能。
張勁松老師提出了三個具有前瞻性與實操性的交叉研究方向建議:(1)各民族共同現代化數智決策:聚焦區域協同發展、公共服務均等化、特色產業振興等議題,融合多源數據與智能模型,構建具備“監測—評估—預測—仿真—優化”功能的決策支持系統,助力民族地區實現高質量、包容性、可持續的現代化進程。(2)網絡空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圍繞系統建模與仿真、數據分析與挖掘、優化與決策支持、機制設計與平臺治理等方面,探討如何將宏觀人文命題轉化為可建模、可分析、可優化的工程問題,推動網絡空間共識建設從“經驗驅動”向“數據與模型驅動”轉型。(3)民族事務智能化治理:運用系統工程、仿真推演、資源優化與風險預警等方法,推動治理模式向精準化、科學化、系統化升級,構建具備態勢感知、政策仿真與協同治理能力的智能化平臺,提升民族事務治理效能。基于上述三個研究方向,可進一步突破學科壁壘,立足目前相關方向的研究基礎,通過方法論創新與實踐應用融合,形成具有民族院校特色的研究主題。
本次交流研討為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的特色凝練提供了建議,也為推動學科交叉融合、服務國家戰略給出了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引。
責編:周運蘭 審核:聞亮 發布人:白才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