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地方,對它的感情像是存釀的陳年老酒,時間越久便越淳厚香濃。母校便是如此。
有這樣一群人,即使離開了許多歲月,卻從不曾忘記常回來看看,懷念青春,探望師友。校友便是如此。
在民大的校友林中,郁郁蔥蔥的大樹撐開了一片綠蔭,草坪中散落的數十塊校友石是各級校友返校歡聚留下的印記。時光荏苒,光陰不再,校友林中卻始終沉淀著萬千校友對母校真摯深厚的感恩之情,也銘刻著他們曾經的青春歲月。
守護,師生情誼若磐石
當民大還是民院的時候,1964年入學的他們,還清晰記得那些時光。64級政治系校友刑老師回憶起當時的氛圍,依舊忍不住感慨歲月蹉跎。正是因為身處那樣一個復雜的環境,師生之間有著更為深厚的情誼,越多的艱苦困難,越能拉近人與人心的距離。邢老師深情地說:“雖然那時候我們經常被派去學校的農場幫忙,或者農忙時去幫助附近的農民收割,但是師生一起勞動,相互幫助,相互鼓勵,辛苦卻很充實、很快樂。”老師到宿舍輔導學業、關心同學生活;手工靈巧的女生幫大家納鞋墊、縫補衣物;男生主動擔當費力的農活……那時的他們像是一家人,生活在那個叫民院的大家庭,各族師生其樂融融。
那個年代有著屬于那個年代的回憶,屬于那個年代難能可貴的情誼。
學校沒有圍墻,同學們就扛上工具挖泥巴,自己壘起了圍墻;文藝表演,各族同學爭相展示他們本民族的才藝;學校安排接待任務,同學們就換上各自民族的服裝,心情激動地歡迎國家領導人。
那時沒有現在的繁華和便利,卻充滿了質樸和激情,也永遠保留著他們美好的青春記憶。畢業后的第45年,白發蒼蒼的他們在分別許久之后終于重聚校園。邢老師告訴記者:“同學們想回學校的愿望很急切,老民院曾在1970年至1980年間停辦,同學聚會也一直沒能在母校舉行。”終于,在2013年春光明媚的五月,64級政治系的校友們重聚母校。高聳威嚴的雙子塔,溫婉秀麗的南湖水將這一群年邁的校友們擁入民大的懷抱,一如當初的溫暖。干凈整潔的新校園、民族氣韻濃厚的民族博物館,以及校領導、法學院領導親切的問候都帶給他們深深的感動。為了重溫回憶,校友辦主動聯系了學校舊址所在單位,陪同64級校友專程前往位于現在湖北省軍區的他們曾學習生活過的校園,去尋找那一串串跨越了半個世紀的母校回憶。
大學的同窗之情、師生之情和母校的培育之恩不會隨著時光而消逝,這份情將歷久彌新。為了紀念他們此次難得的相聚,這些年近古稀的老校友特地在母校的校友林中認養了一棵代表他們的樹木,代替他們,默默地永遠陪伴著母校、守護著母校,希望歷經風雨滄桑的母校更加同心砥礪、奮發圖強。
足跡,民族情深似一家
2014年9月6日,中秋將至的這一天,1984級數學系的校友重演30年前入學母校的一幕。30年前的他們曾帶著青春的稚嫩踏入校園,而今再次并肩跨入校門的這一幕溫暖了已經中年的他們。“因為想回母校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一牽頭,同學們就都積極響應了。”組織這次返校聚會的負責校友說。6日下午,在返校座談會上,校友們握手相擁,走到巨型畢業留影幕布前,回憶起30年前的往事,對母校的深深懷念之情溢于言表。“民院對于我們就像家一樣親切”,一位校友深情地說到:“7日那天晚上,我們這些老同學就坐在南湖園的草坪上唱歌,唱我們那個年代的老歌,用各民族的家鄉口音唱,奇怪的音調惹得所有人都捧腹大笑。”月圓人圓,即使生活讓他們分離許久,但再次相聚在熟悉的校園時,記憶和著深情涌動,闊別多年卻仿佛就在眼前。
在84級數學系校友的眼中,30年前的民院質樸自然。在采訪中,一位與民大一起度過近20載的84級校友展示了許多當年的校園留影,黑白的背景,樸素的臉龐,還有被山水圍繞的校園。在青春綻放得最絢爛的時候,他們因為緣分相遇在民院,在共同度過的美好4年生活中收獲了彼此間的手足情深。學生年代的他們,在生活上互相幫助,學習上互相砥礪,課余時嬉戲耍鬧,這些一點一滴在歲月中累積,便有了此刻親如兄弟姐妹的情分,日久彌堅。
“那時全校學生不到1000人,同學間互幫互助,連老師也是宿舍里的常客”,一位校友笑著說:“我們全校師生都互相認識,那個年代沒有網絡和其他娛樂方式,大家課余時間大多都泡在圖書館里了。”
84級數學系的校友們將刻著“足跡”二字的校友石放置在所認養的樹木前。當年的民院里有他們青春的足跡,而此時的校友林也將永遠留有他們返校的足跡,一年一年,一代一代。
成長,相望守候一生情
2000級計科系的他們,站在21世紀的開端,與民大一起邁向新的征程。
“那時候的民大整體處在重建發展的初期,教學設施和硬件條件都不太完善”,00級計科系校友耿老師說:“雖然當時條件和設施不及現在,但同學們學習都非常刻苦,在校學習中所奠定的重要基礎對畢業后的自主學習起了很大的幫助。”在他們的大學里,學習永遠居于首位。
10個春秋的日月轉換,此刻的民大校園規模擴大,設施齊全。當00級計科系校友在2014年9月20日重返校園時,目睹了母校煥然一新的面貌后不禁發出贊嘆。在返校座談會上,耿老師幽默地說:“這些年我也努力地進步,不過還是不及學校發展的速度啊。”
學校的規模和設施一直在不斷向前發展,始終不變的是校友們對母校的情感,對師友的懷念。從祖國各地而來的他們,雖然有著不一樣的生活習慣,但在互相磨合和包容之下,有著融洽的感情。“大學時期最難忘的事就是‘南湖杯’的比賽了。”在耿老師的回憶中,所有同學在比賽期間都凝聚在了一起,球員在賽場上奔跑灑汗,后援隊在場下吶喊助威,連后勤工作也總有細心的同學做好。這些青春飛揚的時光,總是讓人不忍忘懷。
民大是每一個學子成長的起點,而母校總是以她自然寬和、篤信好學的精神激勵著學子們每一個成長過程。在00級校友心中,母校所賦予他們的不僅僅是這段青春里的故事和情感,還有教給他們在踏向未知旅途時的態度和方法。00級計科校友們帶著稚嫩走進校園,時光把青澀磨礪為成熟和堅強,他們和民大一起成長。
母校見證了00級4年中成長的點滴,當初的成功與挫折,歡笑與淚水都被時光釀成了南湖邊永恒的故事。而今,00級校友們在校友林中共同認養的樹木也將見證母校越變越好的發展歷程。
春秋代序,歲月不居。無論是64級、84級、00級,還是其他各屆的校友們,他們在與民大的朝夕相處中都累積出一段對母校真摯深沉的感情,這段感情將五湖四海的校友們緊密相連。今天,南湖園里的校友林,是在校學生學習休憩的綠蔭之地,是校友對母校感恩之情的象征,也是民大為廣大校友永遠保留的紀念。
走過風雨60余載的中南民大,培養了10多萬各族人才。校友們不管走得多遠,母校始終是他們心中不舍的情懷。他們多次組織返校活動探望母校發展,共敘深情厚誼,他們認養樹木,捐贈錢款,為母校的教育事業發展奉出了自己的一片心意。
從五湖四海相聚于民大,又從民大散至五湖四海,時光的年輪就這樣迎接一代又一代的新生,送走一代又一代的校友。無論時光走了多少春秋,校友們走了有多遠,他們也始終是母校的牽掛。校友林,連成了一片情,書寫著民大人永恒的記憶。
【創意設計:羅曌 文字: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