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鄂西深山的侗族鼓樓到武漢南湖的雙子塔,魏英杰用7年時光,在傳統與現代的交織中踏出一條獨特的成長軌跡。近日,他以優異成績通過國家公務員考試,即將入職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投身民族工作。回望求學路,不僅是一場知識與實踐的淬煉,更是一曲扎根文化、服務家國的青春贊歌。

學術基因,解碼民族文化的密鑰
本科和碩士都就讀于本校民族學專業的魏英杰,翻開他的成長地圖,那是一段從“結緣”到“深耕”的破界之旅。與民族學初遇時,魏英杰從未想到跟這個學科的羈絆會如此之深。從本科到碩士研究生的學習階段,直至就業,他都與“民族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大一軍訓時,魏英杰結識了一名歷史學專業的朋友,他的第一次調研,便是在這位朋友帶領下進行的跨學科調研。那個暑假,綠皮火車載著他們穿越河西走廊,在敦煌鳴沙山下開展了他們的首次調研。“當時對調研還很陌生,是他手把手教我如何查找文獻,如何進行具體訪談……即使做得不好他也沒有絲毫急躁,很耐心地鼓勵我去不斷改進和嘗試。”回憶起初次調研的點滴,魏英杰思緒紛繁。從那之后,他開啟了民族文化解碼之旅。
“田野調查是民族學學子的成人禮。”將所學奉獻于社會,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這是魏英杰向學術生涯遞交的“投名狀”。而將田野饋贈轉化為學術語言的過程,則是一場更為隱秘的自我重塑。打磨論文的過程里,他逐漸意識到,論文也打磨著他。也恰恰是在這邊看邊學、邊學邊改的研磨中,他收獲了大量的知識,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他希望自己能夠在專業領域提升更多,也因此篤定了深耕民族學的決心。
當同窗為畢業歡呼時,他已經在規劃新的田野路線圖,他想在這條無止境的學術朝圣路上,保持“在場”和“未完成”的生命狀態。2022年,魏英杰繼續在本校研讀民族學專業。
清江溯源,探尋民族交融的文化脈絡
悠悠清江波光映岸,土家人擺手舞的韻律在江畔躍動,此刻,他正以清江為軸,開啟民族交融的調研征程。
“碩士階段,我的研究方向聚焦于文化遺產和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步入研究生階段,在導師李然教授的學術指引下,魏英杰將目光投向鄂西南清江流域的文化遺產。在那片古老的土地上,歲月積淀下了深厚的民族記憶,而新時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蓬勃景象,成為他探究與思考的核心,他以此為主題申請了校級創新基金。很快,他與兩名志同道合的隊友集結,踏上了前往湖北宜昌等地的調研之路。
此行是魏英杰首次獨立開展田野調查,前期遇到了諸多阻礙。在試圖獲取關鍵信息的過程中,種種不利因素讓訪談工作一時難以推進。面對困境,他們沒有氣餒,而是反思自己的問題,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繼續在田野“交朋友”。非遺館熱情的工作人員詳細講解當地的民族文化遺產,帶他們走進非遺傳承人中心。他們積極主動地與游客和當地居民交流溝通,耐心傾聽他們的故事和見解。土家族老藝人手中的西蘭卡普,以絢麗色彩與精巧工藝訴說著千年歷史,讓魏英杰一行深刻領略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魅力。

憑借著不懈的努力和靈活的應變能力,魏英杰成功完成了訪談工作,為此次田野調查積累了豐富且珍貴的一手資料。“清江注入長江能抵達江漢平原,不僅是地理通道,更是文化紐帶。”魏英杰感慨,昔日先民依江貿易,今日流域內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緊密相連。他想要深鉆文化線路,更加系統化地保護沿線遺產,是他始終堅守的初心。
回顧這段調研之旅,魏英杰感慨萬千:“每一次與民族文化遺產的近距離接觸,都是一次心靈的震撼。我們記錄的不僅是文化符號,更是各民族共同發展的歷史見證。”他清楚,這段旅程只是開始,未來還有更多的文化脈絡等待他去探尋。
汗浸備考,從民大向國家民委奮進
從大四時踏上考研征程的堅定,到初次獨立開展田野調查的忐忑,再到如今邁向國家民委的篤定,魏英杰那平和的內心,歷經重重淬煉,如被反復打磨的璞玉,透出溫潤而堅毅的光芒。
隨著碩士階段的學業步入尾聲,懷揣著服務人民的初心,魏英杰投身考公,公務員選拔考試就是他必須跨越的第一道雄關。魏英杰說:“備考就像黑屋子里洗衣服,不需要和別人比進度,要對自身情況有個宏觀了解,針對弱項逐一提升。”他深入剖析自己的優勢與短板,制定了嚴格的學習計劃,并按照計劃進行大量的刷題與總結,在備考路上穩扎穩打。起初,行測中資料分析題是魏英杰的薄弱環節,20道題常錯半數。面對這塊難啃的“硬骨頭”,他進行專項突破,到后來每套資料都只錯一兩個,試卷上越來越多的對勾見證著他的努力。就是在日復一日的刷題、復盤中,魏英杰把平凡做到極致,將弱勢變成了優勢。而在刷題疲憊之余,他會選擇前往健身房,用運動釋放壓力。有時,他也會與好友外出聚餐,暢談理想,消解備考的枯燥。
備考,魏英杰并未局限于刷題,而是將目光放得更遠,在政治素養方面也下足了功夫。學院民族學研究生黨支部創新學習機制,在跨學科交流與實踐研討中營造了思辨氛圍,成為他成長的沃土。
受支部氛圍的熏陶,他將理論學習與田野調查實踐緊密結合,在知行合一中打磨學術思維。面試當天,他憑借扎實的積累,面對提問從容不迫、應對自如。如今即將入職國家民委的他,更懂得“功不唐捐”的深意:那些在書桌前熬過的夜、在支部研討會上迸發的思維火花、在田野中踏過的泥濘,化作他前行路上的星光,閃耀服務人民的漫漫征途。

站在人生新的節點回望來路,那些蜿蜒的成長軌跡里,處處都凝結著身邊人的溫暖。而一份份珍貴的情誼,讓魏英杰滿懷感激。李然老師子夜時分的文章批注帶著咖啡漬的溫度;為某個論證支點,課題組在辦公室里激情討論數小時;最難忘暴雨中的田野考察,面包車在盤山道上顛簸搖晃,副駕上的大師兄緊攥扶手化身“導航儀”,鎮定安撫眾人。聊天記錄里的參考資料、深夜文檔中的細節批注、微信群中師兄弟們的鼓勵,終成為魏英杰前進道路上的不竭動力。
當夕陽在鄂西南的鼓樓飛檐上碎成鎏金,魏英杰總會想起那些蜿蜒在云霧中的調查之路——那些被誤認為“死路”的險徑,往往在轉過“第九道彎”后豁然開朗。回看自己的田野調查,那些經歷間交錯的不僅是深藏的文化密碼,更是一個民族學學子在學術殿堂與阡陌田野間測繪的精神等高線。于魏英杰而言,真正的民族學學子從不在出路與死路間做單選題,而是在無數試錯積累的認知光譜中,守護那條永遠流動的底線。他將校訓“篤信好學、自然寬和”化為自己的行動準則,既在體制框架內尋找最大公約數,又不曾遺忘最初讓靈魂震顫的田野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