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想敢做,把握機會,民大是一個足夠讓你實現夢想的平臺。”這是桂星在第一次做人物采訪時聽到的令她印象最深刻的話。3年后,從學生記者轉變為被采訪對象,推免至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學專業的她再次用這段話寄語學弟學妹。

3年里,作為一名不斷“養成”的學生記者,她在現場與對話中汲取養分,拓展視角;作為一名新傳人,她在課內外沉淀理論基礎、磨練實踐技能;作為社會個體,她常思篤行,積極探索,笑對生活。
學業及綜合成績排名專業第一,連續3年榮獲國家獎學金,獲校長獎學金、吳澤霖教授獎學金三等獎,被評為校“五好”學生、校新聞工作優秀記者,斬獲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銀獎、全國高校商業精英挑戰賽一等獎等50項競賽獎項……在大學時光里,她留下了無數奮斗的足跡。
“養成型”記者,在現場與對話中汲取養分
身為一名理科高考生,憑借著對電視、舞臺的好奇,桂星將民大的新傳專業作為了第一志愿。入學時,她據心所向,選擇加入黨委宣傳部大學生記者團采編中心、廣播臺,學院融媒體中心、文工團、學生會,由此成為了一名“初級”學生記者。
3年間,從一名“小白”再到一名全面的“養成型”學生記者,桂星在新聞現場與人物對話中不斷汲取養分。她對自己的第一次采訪經歷印象深刻,在與優秀畢業生的對話中,她不斷描摹出大學的“形狀”,“無論是升學還是就業,在與優秀學長學姐的交流過程中,我明白個人能動性的重要之處,也意識到民大這一平臺提供給大家想做去做的機會”。由此,桂星逐漸明確自己要探索的方向,在一次又一次的實踐中學習成長,不斷豐盈。

現場采訪。
第一次采訪寫稿、第一次制作新媒體推文、第一次廣播播音和舞臺主持、第一次活動組織與執行……在學校和學院提供的多元平臺上,桂星積極探索著許多“首次”。在一次次的學習與反思中播撒熱愛,收獲著正向反饋——前往中國民族報實習,在國家級、省市級、校院級媒體發表稿件百余篇,在校園廣播里傳遞民大聲音70余次,制作新媒體推文40余篇……行之愈深,“學生記者”成為穿插在她大學時光里的“第二身份”,實操中的技能與經驗積累讓她更加敏銳地感受變化,并更加全面地認知和熱愛民大。
實踐型新傳人,在專業學習中沉淀技能
“我發現課本上的知識點是能夠與實際聯動起來的”,桂星分享道,這種學有所獲的正向反饋也讓她更加認真地對待專業學習。
“老師的課堂是第一性的”,桂星認為,在大多課堂中都可以跟隨老師的思路去建立知識框架和鏈接知識點,也能更直接地知曉需要掌握的重難點;在課后,定期的復盤也能夠讓自己不斷加深印象,從而更好地幫助期末備考。早上的一杯咖啡、隨身的平板和電腦、南書院的一角、記者團辦公室的關燈和鎖門、路過的已經黑燈的操場……無數個場景勾勒出桂星的大學印跡。隨著對專業學習的深入,她產生了繼續探索的欲望。
在大三下學期學習《傳播與當代社會問題》這門課時,黃駿老師每周會分享論文以供拓展學習,并在下一節課上請同學們分享閱讀收獲或感觸。起初,桂星十分害怕這個環節,“因為不知道怎么閱讀是對的,也不知道怎么表達和分享是恰當的”。但為了推動自己積累專業知識,桂星在上課前會精讀文獻并嘗試寫好發言分享的思路和框架,記下“舉手發言”的待辦鼓勵自己嘗試克服心理難關。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篇與數字鴻溝有關的論文,從中梳理得到的知識點恰好成為了她在推免筆試中的一道論述大題,她回答得十分順利。“很感謝黃老師,也感謝當時的自己”,她非常感慨,“學習的東西得到了運用,付出的努力有了回報。”
“正循環的過程令人鼓舞,淡忘模糊挫折的記憶。”連續兩年專業及綜合成績排名第一的她,得到了保研的機會,在推免期間共收到中央民族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等5所高校的offer,在與自己“較勁”的路上,桂星收獲著滿意的成績單。
多元型攀登者,在學科競賽中拓展邊界
“嘗試”貫穿了桂星的大學生活。在班導師的激勵和指導下,她在大一時就與室友一起進行了競賽的初嘗試,盡管結果并不理想,但讓她接觸到了更廣的歷練場。
得益于一次采訪報道的結緣,她在藥學院李效寬老師的推薦下,參加了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在《帕默康創——數智賦能醫用血藥濃度監測引領者》項目中擔任核心成員。面對復雜且陌生的產品,桂星積極與老師溝通學習,了解技術原理和相關專業知識,所在團隊最終取得了國家級銀獎的佳績。除了嘗試跨學科競賽外,桂星在本專業的賽事中也表現亮眼——品牌策劃項目獲全國高校商業精英挑戰賽國家級一等獎、廣播作品獲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國家級優秀獎、融合新聞網頁獲全國大學生網絡編輯創新大賽國家級優秀獎、朗誦作品獲中華經典誦寫講大賽省級二等獎……
在大三下學期,桂星同時準備6個競賽項目。作為4個團隊的負責人,過于飽和的競賽強度和過高的自我期待讓她十分焦慮和緊張,她向競賽指導老師田園子尋求幫助。“欲速則不達,一旦太在意結果就沒辦法專注過程”,老師的話及時點醒了桂星。她開始放緩節奏,更多地想“完成”而不是“完美”,“專注過程、降低預期反而能讓人收獲意料之外的驚喜”。

參加2024年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
大學期間,她斬獲國家級、省級、校院級獎項共50項,可謂碩果累累。其中有與本專業相關的賽事,更多的是跨專業、跨學科的競賽,如醫藥、文博等。“多嘗試,不給自己設限,平常心對待結果,并從中去發現自己的優勢。”談及競賽的經驗分享,這是桂星歷練之后得出的答案。
求知型探索者,在嘗試與鼓舞中塑造自我
入學時,桂星就提交了入黨申請書,在學習和生活中以實際行動向黨組織靠攏。經過黨組織的考驗,她最終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入黨以后的桂星也沒有放松對自己的要求,上課、競賽、學生工作、志愿服務、文娛活動……滿滿當當的日程安排讓桂星總是早出晚歸,但她樂在其中。
“每一份前行的決策和嘗試都有著他人的托舉”,桂星回憶道。大一時播音主持零經驗的她,曾對著校廣播臺、院文工團的招新以及學院主持人大賽猶豫不決。室友鼓勵她“去試一試,沒什么損失”,于是桂星摸索著走到了學院主持人大賽復賽,成為了現場觀眾投票復活的選手,晉級決賽;也如愿成為了校廣播臺、院文工團的一員,走上了更大的舞臺。錄制和剪輯廣播節目、主持文藝舞臺、參與演講比賽……這份熱愛在持續探索和實踐中變成了她可以稱謂的特長。無數次身邊人的點滴鼓舞也讓桂星更有底氣地在各個領域里勇敢向前邁了一步又一步,她感嘆足夠幸運地遇到了愿意“借力”給她的老師和朋友。
在“閑不住”的時間里,桂星也積極與所處的社會場景建立著鏈接。作為新聞傳播行業的未來從業者,專業學習讓她對新鮮事物保持好奇和思考,一次假期到沉浸式演藝園區旅游的經歷推動著她了解其傳承傳播文化的策略,于是她以此為選題參與省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實地調研數字技術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現狀,助力文化旅游產業的創新發展;胸懷社會責任感,她參與中國中學生籃球賽、東湖論壇、云支教、校院級迎新等志愿服務;閑暇時看舞劇、話劇、演唱會……不同的觸點像枝干,不斷豐盈著桂星,讓她保持著積極的探索欲,不斷求知前行。

參加校長獎學金答辯。
回望自己的大學生活,桂星最大的收獲是“任何一個教育階段都無法比較的成長”。她想對學弟學妹們說:“請勇敢地探索多元可能,打造支點,做好自己的掌舵人,只管迎風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