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巴馬 助人自助的民大人
2013屆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研究生 何紹剛
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
深圳大鵬新區慈善會監事長

從民大再出發 堅定人生前行方向
“作為社會工作專業的第一屆碩士畢業生,我很幸運,也很幸福。”在民大深造期間,何紹剛始終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研究充滿著熾烈而渴望,在老師的幫助下潛心鉆研,兼顧理論研究和專業實踐。
“學校的每一名老師都很關心我們的專業成長,總是傾盡所有地為學生付出。比如在我們外出實習實踐時,老師們幫我們聯系國內優秀的專業機構,希望我們成長得更快、更好。”何紹剛說道。在民大,何紹剛不僅提高了專業知識水平,也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與使命:走入基層、去祖國最需要的地方。何紹剛踐行社工人“助人自助”的理念,在將小我中融入大我、青春獻給祖國的征程上毅然前行。
何紹剛秉承著“篤信好學,自然寬和”的校訓精神,在基層工作中將“利他”原則、公平價值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默默地扎根基層、服務社會。
走入基層,用腳步丈量壽鄉大地。
“2017年,我與巴馬瑤族自治縣結下不解之緣。”2017年,深圳市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河池兩市開展結對幫扶,河池市巴馬瑤族自治縣被劃定為深圳市大鵬新區結對幫扶縣,何紹剛被深圳大鵬新區委任為兩地就業扶貧和勞務協作骨干。
何紹剛被確定為扶貧骨干后,很快結合兩地實際,確立了精準幫扶工作的階段性目標。一方面積極開展轄區適配崗位摸底盤查工作,另一方面建立兩地勞務協作對接機制。何紹剛與巴馬瑤族自治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建立了兩地勞務協作信息對接機制,將企業用工需求及時準確地反饋給巴馬瑤族自治縣人力資源部門,13次組織轄區重點企業赴巴馬瑤族自治縣開展扶貧工作調研,風雨不改攜手助巴馬脫貧致富。他一心撲在工作上,從巴馬縣城周邊開始,逐個鄉鎮、村屯進行調研,用2個月時間跑遍全縣 10 個鄉鎮和主要行政區摸清 “兩個底數、一個清單”,親手編制巴馬縣富余勞動力4.8萬人、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人數6.0242萬人的臺賬,建立轄區企業扶貧崗位開發清單。
何紹剛說:“四年如一日,巴馬的鄉村、田邊地角,山山水水我走的比我的家鄉還熟悉。”一個個數據、一張張清單、一本本臺賬,是何紹剛真正走入基層、用腳步丈量壽鄉大地的見證。

勇于創新,用專業知識解決基層問題。
2019年2月,在何紹剛的努力下,深圳市對口百色河池地區首個就業扶貧社工站終于在巴馬縣掛牌成立,何紹剛內心無比激動,覺得自己的專業知識有了大用處。他激動的說道:“社工服務站建成以來完成了759戶脫貧摘帽的巴馬戶籍人口動態管理,5808人次就業指導培訓和就業思想觀念、認知領域培訓,協助線下招聘30余場,開展次生問題關愛小組28個,對38名巴馬殘疾人就業、留守兒童等個案問題提供服務和跟蹤,為巴馬縣就業扶貧注入了新的動力和專業方法,為當地的脫貧攻堅做出了貢獻。”
社工介入就業扶貧的模式得到了巴馬縣人民政府、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高度認可,也被深圳市作為就業扶貧新招推廣實施,這是何紹剛把專業知識融入脫貧攻堅戰的實踐成果,也是何紹剛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生動寫照。

同祖國共成長 不忘初心追逐夢想
“如今的巴馬縣,已不再是5年前貧窮落后、交通閉塞的貧困縣,壽鄉巴馬已經脫貧摘帽,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小康之路,成為世界人的壽鄉。”何紹剛自豪的說。
何紹剛助力了巴馬的脫貧攻堅,而巴馬也讓何紹剛收獲了成長,在服務巴馬的過程中,何紹剛對基層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他堅守初心,苦干實干,把自己融入巴馬,為巴馬做貢獻。前進中遇到問題之時,何紹剛常常會問自己,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干部,什么是自己的初心;作為一名社工人,什么是自己的使命,在為巴馬服務的過程中,何紹剛找到了答案——充分利用自己所學,認識基層,了解基層,進而服務基層。
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和社工專業出身的基層干部,何紹剛在參與巴馬脫貧攻堅戰的工作中扎根基層、服務基層,踐行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未來他將不斷提高自己服務基層的本領,同時夯實專業理論知識,繼續服務基層、扎根基層,書寫逐夢篇章!
責編:劉毅 審核:潘宏飛 上傳:陳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