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屆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本科生 黃成松
供職于貴陽市委辦公廳
六盤水市文藝理論家協會兼職副主席
在《詩刊》《星星》《光明日報》等刊發表作品數百篇。
“提到家鄉,沒有一個人不熱愛。貴州是我的家鄉,我對貴州有著深厚的感情。”大學畢業的黃成松帶著濃濃的鄉土情結回到家鄉貴州,與筆為友,與紙為伴,沉浸在貴州故事的書寫之中。在他看來,文藝作品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拉美文化的神秘與魔幻,在阿來的《塵埃落定》中,我們可以看到藏地詭秘的歷史人文和風土人情。”他說,“我也希望大家能從我的作品中品讀到貴州的地方文化之美。”

因為熱愛,所以堅持
散文、詩歌、雜文、劇本……黃成松的寫作風格非常多樣。斐然的成就背后,是他多年如一日的堅持。在平時的閱讀中,他更傾向于文學類書籍,并會以寫作的方式進行輸出。“要維持創作靈感,不間斷的閱讀是良方。”他說道。
在黃成松看來,每一種體裁都有獨特的話語結構和表達方式,用不同的方法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在作品中得到美的啟發和教育。黃成松的很多作品都是從“我”出發,寫自己熟悉的生活,身邊的人事,平凡人的喜怒哀樂,以及自己對世界的認知和思考。2019年,黃成松創作的中篇小說《鴛鴦墓》被改編成電影。對于從作家到編劇身份的轉變,黃成松認為,“作家也好,編劇也罷,都是文字的搬運工,兩者的工作都是把美呈現給讀者和觀眾,最終的目的都是讓受眾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為人民群眾寫作是他一直以來堅持寫作的動力。
每去一個城市,黃成松都會用心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歷史人文。“在南京,我徘徊于秦淮河畔,面對六朝古都的厚重文化,我會心跳加速;在蘭州,我佇立于中山鐵橋,看黃河水向東流去,我會感慨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興會感慨間,一首詩或一篇散文,就在心中悄悄埋下了種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回憶起雙腳曾經踏過的土地,黃成松仍記憶猶新。
大學畢業以來,黃成松在電視臺當過編導,也在政研機構從事過大數據產業發展的研究工作,后來進入黨委秘書處從事秘書工作,為市委領導提供文稿綜合服務。“這個工作比較特殊,要寫出高質量的公文,加班加點、熬更守夜是家常便飯,有時候還需要下基層調查研究。”他說,“雖然工作比較辛苦,但能讓我更多地接觸到人民群眾。他們作為歷史的創造者,我尊敬他們、愛護他們。人民群眾的生活和訴求,是我工作和創作中重點關注的內容。”

用文字展現貴州魅力
過去的貴州比較封閉和落后。近十年來,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和貴州人民的辛勤努力下,貴州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66個貧困縣全部出列,923萬多人脫貧,經濟增速連續10年位居全國前列,徹底撕掉了多年來絕對貧困的標簽,創造了趕超進位的“黃金十年”。“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貴州人,貴州的發展讓我感到欣慰。”黃成松曾經做過一段時間的信訪工作,在和群眾交流、相處時,他感受到民眾的淳樸。“我的創作立足于貴州大地。”黃成松說,“貴州秀美的自然風光、濃厚的民俗風情、悠久的歷史文化,給我的創作提供了豐厚的土壤。這幾年貴州翻天覆地的發展變化,貴州人民勤勞拼搏的精神,給我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他認為,大數據時代人們的文化語境越來越同質化,地方性文化逐漸被人們遺忘甚至拋棄。搶救地方性文化,比如方言、民歌、民謠等迫在眉睫。“我想通過我的創作,喚醒人們對地方性文化的重視和記憶。”
“我們所處的時代,伴隨著疫情、戰爭等社會危機。一定程度上來講,北宋大哲學家張載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放在今天仍然沒有過時。”黃成松認為,作家們應該深入到黎民百姓的生活中去,和這個時代的人們同頻共振,同甘共苦,用文字點亮人們心中的光,燃起人們心中的希望。“一個作家需要及時、敏銳地介入現實,融入人民的生活、命運、情感,傳遞真情,描繪美好,定格感動,寫出生活的活力。用真摯的情感和心靈體驗,寫出時代的氣象、歷史的蘊藉,寫出無愧于時代的良心作品。”這是黃成松對自己一直以來的期許,也是他對于作家這份職業的莊嚴承諾。
責編:劉毅 審核:潘宏飛 上傳:白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