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不渝 樸實寬和的民大人
1991屆化學專業本科生,1994屆教育管理專業碩士生研究生陳立鵬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八十年代的歲月,如同一首經久不眠的老歌,民大七年的光陰,更加堅定了陳立鵬心中的信念:做一個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做一個讓學生愛戴、同行認可的人民教師。
八十年代的歌
1987年,陳立鵬從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出發,來到中南民族大學(當時的中南民族學院)。民族學博物館,文科樓……在陳立鵬的印象中,這些校園建筑與人文景觀無一不展示民大特色。
大學時期,陳立鵬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大學時期的他學會了彈吉他,但囿于家庭條件,沒有堅持下去。他還參加了化學系第一屆十佳歌手大賽,并獲得了“十佳歌手”的稱號。“我唱的是那個年代很流行的歌,歌名叫《那天晚上》。”這次比賽激起了陳立鵬對唱歌的興趣,他在圖書館借閱了關于聲樂的書籍并開始自學唱歌。從此以后,各個學院的迎新晚會、聯歡會上,常常能看到陳立鵬的身影。除了發展興趣愛好,陳立鵬還很注重自己在思想上的拓展。他加入了毛澤東思想研究會,這讓他更加深入了解了毛澤東思想,也讓他堅定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他還參加了人才交流協會,和同學們一起交流閱讀文章、書籍的感受。
受到身為老師的母親影響,從小陳立鵬就對教師這份職業感到喜愛和尊敬。本科畢業后,他選擇在民大繼續攻讀教育管理學碩士專業。讀研期間,他的導師霍文達教授給陳立鵬留下了深遠的影響。那個年代的生活并不寬裕,霍老師擔心學生們吃不好,營養跟不上,常常在周末請學生們到家里吃飯。“霍老師自己不會做飯,每次去都是師母熊老師給我們做的。”陳立鵬笑著說,“我記得熊老師最拿手的菜是醬雞爪子和蓮藕排骨湯。”霍老師在生活中對學生和藹可親,在學業上卻是嚴格要求。在陳立鵬的記憶中,霍老師講課的內容非常豐富,課后還給他們布置大量的閱讀書目,“我們都感覺腦袋不夠用,跟不上老師的節奏。”霍老師追求不息、潛心學問的精神一直激勵著陳立鵬。

陳立鵬校友做分享
科研路上的行者
碩士畢業后,陳立鵬到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做跟班老師。受教育部委托,陳立鵬的第一個任務是做“八五期間全國中小學學校校長和對策”的課題研究,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好的鍛煉機會。在教育行政學院工作的那十年,是他科研事業的第一個黃金時段。在此期間,陳立鵬了解到很多行業情況,發表了多篇論文。
在教育行政學院工作七年后,陳立鵬成為了當時最年輕的處級干部。后來,他被破格晉升為副研究員,并成功申請到重要課題項目。隨后陳立鵬到中央民族大學繼續求學,攻讀博士學位。 “我讀博士是為了讓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純粹的、受人尊敬的老師。”他說。
為了深入研究高校的教學管理,2011年8月到2012年8月期間,陳立鵬到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訪學。哈佛大學經常舉辦各種各樣的學術活動,比如學術報告會、中美人文交流活動等等。在哈佛這樣一個自由、開放、學術氛圍濃郁的環境里,陳立鵬如魚得水,短短一年的訪學經歷讓陳立鵬受益匪淺。
2012年,教育部民族教育發展中心成立。陳立鵬響應國家號召,到教育部民族教育發展中心工作了六年。2015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他就是起草人之一。
現在,陳立鵬是中國人民大學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他認為教學工作與科研工作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作為一個好老師,不能總是照本宣科,講一些陳舊的知識,教學內容一定要與時俱進。”

征程萬里,重任千鈞
除了在桌前伏案筆耕,貢獻自己的“腦力”,陳立鵬還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貢獻自己的“體力”。2005年,陳立鵬帶著兩名學生坐了40多個小時的硬座到西藏,深入研究民族地區的民族教育。在拉薩調研完成后,又乘坐8個多小時的大巴車到林芝繼續調研。這樣艱苦的調研經歷數不勝數。陳立鵬坦言:“搞民族教育的研究是很辛苦的,但一定要有人去做。”
對于大學生活,陳立鵬認為大學生活的時間寶貴且有限,他希望大學生能夠有意識地培養自身對學習、科研的熱情,建議學生們不要熬夜,因為“生活作息有規律,學習才能有效率”。同時,他希望大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學術活動、志愿活動,主動鍛煉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談及母校,陳立鵬對民大七十年發展取得的成就感慨萬分,并感到萬分驕傲和自豪。“民大作為全國民族院校的排頭兵,要進一步發揚特色學科優勢,成為我們國家民族研究的高端智庫,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力量。”同時,他認為母校既要和民族院校比,也要和普通高校比。“瞄準國內高校發展的前沿,不能光盯著民族學科,也要關注交叉學科、新興學科,加強各方面學科的人才隊伍建設,緊跟時代的發展。”
七十年風風雨雨,民大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陳立鵬對民大的未來滿懷期待:“我衷心祝愿母校越辦越好,培養出更多的人才,不斷滿足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