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瑤山嬌子 金色人生——記干訓部51級金寶生 |
| 作者: 發布時間:2012-09-06 瀏覽次數: |
金寶生,男,瑤族,l927年10月出生,2000年7月8日去世。中共黨員,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金秀鎮人。歷任大瑤山瑤族自治區(縣級)縣長、縣委書記、柳州地委委員兼金秀瑤族自治縣書記、柳州宣傳部部長、中國支援加蓬共和國農技組組長、廣西壯族自治區統戰部副部長兼自治區民委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會民族委員會委員、河池地委副書記、行署專員;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河池地委書記、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常委、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
同時,他還先后擔任中共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中共十三大代表、第一、第二、第三、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廣西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自治區第二、五、六、七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費孝通先生這樣評價金寶生:“我與金先生相處時間不長,但他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為人正派,目光敏銳,辦事認真,有勇有謀。一句話,在他身上聚集了一切少數民族優秀領導干部的品格。”
他的女兒金虹回憶起父親時這樣說:“父親對生活的要求非常簡單,他的衣服除一套西裝、一套中山裝、一套民族服裝是全毛料外,余下都是非常普通的料子,平時在家就穿一件汗衫。”就是這樣一個簡樸的少數民族干部,一個只讀過八年書的瑤家兒子,承擔著黨的重任,為我國少數民族地區乃至全國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以林為主 造就綠水青山
廣西大瑤山是蒙山、荔浦等7縣的山區結合部,歷代統治者長期對它分而治之,解放后國家貫徹民族政策,于1952年5月成立大瑤山瑤族自治縣(1964年改為金秀瑤族自治縣),金寶生被當選為縣長,時年25歲。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金寶生為了改變大瑤山的面貌,靠雙腿走遍了山山嶺嶺,走遍了村村寨寨,并于1954年在縣人大代表會上提出“以林為主,相應發展農、牧、土特產”的生產方針。
這個方針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又符合大瑤山地廣人稀、山多田少的實際情況,深受全縣各族干部群眾的歡迎。后來隨著形勢的發展,領導人的更迭,大瑤山的生產方針幾經變換,但“以林為主”始終是它的核心。在這個核心的引領下,大瑤山林業迅速發展。到2002年自治縣成立50周年時,水源林有113.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7.3%,成為廣西之冠。
為人做事 彰顯領導風范
1974年4月,我國正式與加蓬共和國建立外交關系,根據事先該國提出的“中方要及時派出農業專家”的要求,金寶生作為中國駐加蓬農技組組長,帶隊前往加蓬。農技組全由廣西派出,共71人,分在6個省,7個點,除總部離首都利伯維亞60公里外,其余各點均相距500—1000公里,地理位置比較偏僻。
金寶生帶領農技組飛至加蓬首都利伯維爾。加方安排他們住進高級賓館,要他們好好休息,到市內各處看看。金寶生覺得,第一次踏上非洲大陸,熟悉一下環境也好。因有任務在身,他總想快些開展工作,在首都停留一個星期,他見加方沒有動靜,就帶翻譯黃天源去找農業局長門登加。但等了一個多星期,加方沒有表示,金寶生又去找門登加。門登加對金寶生說:“現在進點條件還不具備,點上只有住房,生活用電、炊具等都還沒有。你們再休息幾天吧。”
加方給農技組的成員提供了較好的待遇,給金寶生的伙食費比其他成員要多。金寶生認為,生活上特殊化必然脫離群眾。他決定把自己多的伙食費拿出來“共產”,“吃得虧,攏得堆”。他同大家住一樣的房子,吃一樣的飯菜,唯一與眾不同的是每晚多一杯酒。這是他多年在大瑤山祛風去濕養成的習慣。有天晚上他見桌上沒有了酒,便問了聲“沒有酒啊?”炊事員告訴他:“連炒菜的酒都沒有了。”而此時國內因為“文革”,物資匱乏,不能按時供應給農技組。從此,他把酒給戒了,以后即使有酒他也不喝。
加蓬國共有9個省,每年國慶輪流在各省進行,1975年輪到了尼揚加省。金寶生向該省省長提出,由該省的農技組提供產品,在國慶期間舉行一次農產品展覽會的方案獲得通過。農展所展的展品都是農技組自產的高產品種,荔浦芋一個一米多長,西瓜一個幾十斤,甘藍頭有西瓜般大,生菜(美國品種)一蔸一斤;各種水稻畝產也比臺灣農耕隊高出200斤,特別是團結一號;此外還有其他產品。國慶期間,有四個國家的總統參觀了展覽會,當時剛果(金)總統搶起了荔浦芋高聲喊:“看啊,好大的芋頭!”加蓬總統也對各位來賓說:“中國專家同別國的不一樣,其他國家的專家要房子、要汽車,中國專家睡地板也干(農技組剛到一個省份時睡過地板),這樣的專家有多少我們要多少”。
經過兩年零三個月的工作,中國農技組圓滿地完成了在加蓬的援外任務。他們手把手地向加方農工傳授農田耕作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西瓜種植技術以及養豬、養雞技術,培養了兩批能獨立熟練操作的農工,播下了中加友誼的種子,為今后援外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
勇于實踐 開創體制先河
1978年6月,金寶生被任命為廣西河池地區行署專員、地委副書記,一年半以后擔任書記職務。而在他上任前10天,他把自己轄區內的鄉縣都轉了一圈。看到這里自然條件惡劣,群眾生活貧困,金寶生深感自己責任的重大,決心在石頭縫里闖出一條新路來。
無論在何時何處任職,金寶生都有一種勇于探索、奮發向上的精神,特別是在河池任職期間,河池地區出現四項首創:一是支持包產到戶,沖破原區黨委求穩怕亂的思想框框;二是支持村民自治,合寨村民委員會的經驗被寫進了國家憲法,解決了新形勢下的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問題;三是農民一月一堂政治課,為農村普遍實行生產責任制后的思想政治工作開辟了一條新路子;四是率先開展“老、少、邊、山、窮”的扶貧工作,后來推廣全區,層層建立扶貧機構。
掌握真理還須堅持真理,而堅持真理則需要勇氣。1957年他在古樓村實行包產到組試點,“文化大革命”后期被柳州地委給予黨內嚴重警告處分(1980年平反)。 1978年秋他調任河池地區行署專員,一年后任河池地委書記。他一上任就在都安瑤族自治縣蹲點,與當地干部群眾一起學習討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他支持農民搞包產到戶,認為這是調動群眾生產積極性、迅速擺脫貧困的好辦法。榜樣力量是無窮的,都安的風頓時吹遍整個河池地區。除宜山縣(今宜州市)外,各縣均聞風而動。1979年上半年都安獲得了大豐收,從此該政策在河池地區得到了推廣,河池包產到戶政策的實行也比廣西其他地區提前了三年。
包產到戶以后,一些地方出現了“黃牛過河各顧各”的現象。為了加強對農民的政治教育,金寶生提出了“農民一月一堂政治課”的主張,還親自帶頭給農民上課,帶動了一大批干部走上了講臺,密切了干群關系。隨著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原來的大小隊制度已經名存實亡,“上到什么山唱什么歌”,1980年金寶生在他的聯系點宜山縣河崇村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并建立了全國第一個“村民委員會”,制定了村規民約。全國人大常委會知道后,通過實地調查,認為這符合解決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問題,將其寫進了修改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111條。
金寶生一直關注著廣西南丹縣瑤區的同胞們,當時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還在為解決溫飽問題而苦苦掙扎。他派出了專門的調查組對該地區的經濟情況進行了調查,寫出了調查報告,并向自治區政府匯報。報告得到了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區政府成立了扶貧辦公室和扶貧工作隊,劃撥了專項扶貧基金和物資。由于工作出色,金寶生于1983年3月調任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
自學成才 收獲理論碩果
金寶生初中文化,只讀過八年書,由于肩負著繁重的工作任務,除了1951年到中南民族學院干訓部學習外,金寶生再也沒有機會離職學習。在參加工作的40多年時間里,他相信“活到老,學到老”的格言,他把每次職務的升遷都當作一次學習的機會,在工作中邊實踐邊學習。晚年他在《學習與實踐》一書中說:“除黨代會、人代會、黨政委員會的總結材料由寫作組起草外,其他全由自己動手寫,不要別人代勞。”由于工作的需要,他除了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經典著作外,還積極編寫相關讀物,用以指導工作。
1983年,在金寶生擔任區黨委副書記期間,他主持編寫了《黨的紀律建設綱要》、《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新時期的黨務工作方法》等著作,其中《黨的紀律建設綱要》榮獲全國優秀讀物一等獎。1988年他調任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主持民族法制工作,主要是抓立法和法律監督。他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主持起草金秀、融水、都安、隆林、大化、巴馬、三江、防城、恭城、富川、龍勝、環江等十二個自治縣條例。除此之外,還主持編寫了《中國社會主義根本制度概論》、《人大工作的理論》、《風波以后的思想教育》、《廣西民族問題》、《民族理論和民族法制》、《民族區域自治法學輔導材料》等書。此外,他還出版了小冊子《可愛的大瑤山》(1958年)、《費孝通南嶺行紀實》(1989年)和專著《學習與實踐》(1997年)。其中,《費孝通南嶺行紀實》全文載入《犁過的土地》一書,獲得較高評價。
Copyright? 2012-2014 中南民族大學校友會
技術支持:創明工作室 郵箱:techsupport@mindainf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