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志榮,女,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人。2005年畢業于我校文學院中文專業,同年9月參加湖北省教育廳第二批“農村教師資助行動計劃”,現任教于隨州市曾都區吳山鎮二中,任初一年級英語老師(后因工作突出調往同鎮一中),于2006年9月被評為“曾都區優秀教師”,服務期為三年。
2007年4月1日晚上8點,為響應省教育廳的號召,“優秀資教生崔志榮報告會”在中南民族大學文學院舉行。擁簇著鮮花在雷鳴般的掌聲中,文學院2001級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崔志榮開始講述了自己資教生活中的苦與樂。
她緊跟他人的足跡背上行囊!
崔志榮是湖北省第二批參加“農村教師資助行動計劃”的。然而,做出這樣的選擇,并非易事。因為在很多人的心中,農村的“土壤”太過貧瘠,怎樣才能在這土地上生根發芽?這樣的憂慮,曾經長存在崔志榮父親的腦海中。
2005年6月,崔志榮和同學們一道背起行囊告別了生活四年的校園,卻沒有按照父親的安排在呼和浩特一家貴族學校工作。她選擇了資教!當她小心翼翼地把決定告訴父母時,父親反應強烈,堅決反對,還給她留下話:“你馬上給我回來,即使回家種田我也不會讓你去資教!”。父親態度堅決,親戚們也極力勸阻。以“情”曉之,以“理”動之,卻改變不了崔志榮一心資教的念頭。
“既然父親也希望我教書,在哪教都一樣啊。如果是在農村工作,遠離喧囂,那反而更好。” 崔志榮這樣告訴自己。雖然父親一直表示反對,但是,當民辦教師二十幾年的母親卻在心里默默的支持她,這讓她猶如吃下了顆定心丸。然而,父親卻給自己疼愛的女兒發出最后通牒:“如果你執意要去,那我就不認你這個女兒。”這讓崔志榮左右為難。經過再三考慮,2005年9月,崔志榮還是和一名來自襄樊學院的資教生一起,按時到隨州市教育局報道。
工作后的第一個暑假到了,崔志榮終于覓得休息的時間,然而這次回家卻讓她度過一個非常不愉快的暑假。一向疼愛自己的父親一直板著面孔,對她不理不睬。當崔志榮再次踏上資教行程,父親都沒跟她說過一句話。坐在回校的車上,崔志榮終于忍不住無言淚流。
在農村,受累是必然的!
崔志榮資教的地點是隨州市曾都區吳山鎮二中。吳山鎮是隨州最小、較偏僻的一個小鎮,加上交通不便利,去一躺縣城也是相當不容易的一件事。
即使做了最壞的打算,做足了心理準備,但剛到學校時,望著破舊的教學樓、食堂,潮濕的教工宿舍,心里依然免不了沉重起來。學校剛開始給崔志榮安排的宿舍在學校寢室的一樓,不通風,房間內異常潮濕。后來,學校領導讓另外一位女老師與她調換,房間在二樓,稍微能通風,學校還請人稍微裝修了一下,對此,崔志榮已經覺得自己受到了相當的優待。
崔志榮在學校帶初一兩個班的英語課,每個班70多人,狹窄的教室承載著不一般的希望。在剛開始的日子里,崔志榮要面對兩大難題:一是自己缺少教學經驗,二是學生的英語基礎實在太薄弱。為了突破自己,她在深夜里仔細備課,向老教師們虛心請教;為吸引學生,她耗盡心思,盡量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使枯燥的課堂生動有趣起來。功夫不負有心人,英語課很快成了孩子們的最愛。短短一年不到,她也被評為曾都區的“優秀教師”。
越過了前面的高山,又如何應對一片汪洋大海呢?崔志榮的面前仍然有著很多的困境等待她去解決。讓學生回歸課堂,有了學生,學校才能稱其為學校!而在貧困的吳山鎮,學生中途輟學卻是家常便飯。為此,多少老師們憂心忡忡,傷透腦筋。在崔志榮的班上,也有這樣的孩子。其中一位名叫劉明蓉的女生,父親賭博成性,母親常年臥病在床。崔志榮去她家里家訪時,破舊的草房震住了她——貧窮盡可以至此?在她苦口婆心的勸說下,劉明蓉的父親收回了讓女兒南下廣東打工的打算,把她帶回了學校,并申請辦理了“兩免一補”,暫時緩解了困難。劉明蓉在寫給老師的小紙條中寫到:“崔老師,您真是個好人,我希望自己也能成為像您一樣的老師……”
化解貧窮的是溫情
從2005年9月算起,崔志榮在那個叫吳山的小鎮上呆了已經一年半了。走出文明的城市,以最近的距離親近黃土,她該怎樣面對?“情感可以解決一切!”
這,就是她的信念。
在學校里,除各級教育部門領導時常來看望他們外,崔志榮和同伴們在當地居民們的一笑一顰中感受到溫暖。
吳山鎮二中實行封閉式管理,很多老師和家屬都住在學校里,“學校里很熱鬧,同事之間除了上課還有很多交流的機會。”要是當地有辦喜事的,崔志榮也會湊分子,和同事們去喝喜酒。主人家一見她來非常高興,別人一般送禮就吃一頓飯,她卻常被主人請去吃幾次。
教導處主任怕她寂寞,所以常常晚上來找她聊天。
食堂師傅怕崔志榮不習慣這里的飲食,專門為她開小灶,改善伙食。一些熱心的老師還教她炒菜。他們常說,“內蒙古的姑娘娃兒,千里迢迢來到這里,不容易!”
“他們”將何去何從?
對這樣的資教生活,崔志榮覺得很滿意。但對于農村的教育,崔志榮有說不盡的憂慮。首先是師資結構上,當地教師學歷層次多為中專或大專,第一學歷為本科的教師偏少,外語、計算機等專業的教師的缺額較大。其次意識層面上,農村對教育的重視還相當不夠,很多農村孩子因此失去了受教育的機會,不得不繼續走父輩的老路!而很多孩子,卻從此永遠失去了走向外界的機會……試問:這些,誰可以給他們更多的幫助?
現在,崔志榮和其他老師一樣,每個月領取913.5元的工資。而省教育廳文件中提到關于服務期內經考核合格的優秀資教生每人每年獎勵5000元的承諾也已經兌現。
鄉民的溫情和孩子們的尊敬可以給她滿足,可誰在三年之后給自己一個未來?對此,崔志榮有自己的打算。
崔志榮想圓了自己的考研夢。畢業時,她英語一分之差考研落榜。現在,她正努力準備,參加2007年的研究生考試,爭取繼續在武漢高校深造外國文學和世界文學專業。
她說,考研,是給自己一個將來,也給孩子們一個將來。她班上很多學生學習都很用功,對大城市特別向往,總是纏著她講一些關于大學校園生活的事情。孩子們常常睜大眼睛看著她,想去大城市看看。
她說,其實三年后,自己的選擇很多。她可以繼續留在當地學校工作,也可以自主擇業;表現突出還可獲得教育廳派送到國外去留學或是選調到市里工作的機會;或者選擇資教五年,一邊資教一邊讀研,五年資教結束后將獲得教育學碩士學位……
走進去,是為了讓更多的孩子走出來。有人把這群資教生比做第二代知青,把青春留在山鄉,給山鄉播撒希望。我們不要去追求他們在物質上的考慮,且對他們默默的說一聲——“佩服”。
采訪即將結束時,崔志榮告訴記者,她明天就得起程回學校去。因為大雪封路,她上個星期剛從內蒙古趕過來,耽誤了學生兩周的課,她得爭取把落下的課補上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