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賈,男,壯族,五十年代初出生于廣西河池市河池鎮。1984年~1986年在中南民族學院干訓部學習。1972年進入廣西日報社,1988年任記者部副主任,1992年任主任,2001年2月至今任廣西日報社副總編輯。進入新聞行業以來,吳文賈多次獲得省部級以上的新聞獎,其中在南昆鐵路修建時采寫的《借得東風追日月》被中宣部評為“中國新聞報道精品”。1997年榮獲“南昆鐵路建設立功獎章”,1998年、2006年先后兩次被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和自治區政府授予“廣西優秀作家”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00年第四屆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評選活動中被評為“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
堅韌善學育志氣
吳文賈的家鄉廣西河池市河池鎮是一個古老的山村,背靠貴州高原,東北面向九萬大山,西北面與貴州苗嶺的鳳凰山脈接壤。人,生長在巍巍群山中,往往能被孕育出一種志氣。由于家境貧寒,讀小學時,吳文賈還當起了小牧童。閑暇時間,他常常戴著一頂破帽穿一縷蓑衣,騎在牛背上啃那舊得發黃的《新華字典》和一些古典書籍。在中學時,他已經開始試著讀《資本論》和《毛澤東選集》。用吳文賈的話說,自己當年還寫了些不怎么成文的小文章。
1972年,吳文賈被調去廣西日報報社做記者,結束了在山區做代課老師的工作。1984年,他參加成人高考,進入中南民族學院干訓部學習。從那時起,他喜歡讀三類書:一是馬列經典著作;二是《二十四史》、《資治通鑒》之類的古史書;三是現代經濟管理類的書籍。
桂西北大山的憨靈與挺拔,邕州和楚天平原的豪廣,使得吳文賈擁有了堅韌、細致、務實、多思而又豁達的品質。
“細”“實”作風出華章
改革開放之初,整個國家處于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艱難過渡的關鍵時期。那時,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顯得特別重要。尤其是在廣西,能有今天這樣思想開放的環境,與當時輿論界的有效宣傳分不開。作為新聞工作者,要用手上的筆桿子來鼓舞人的思想解放。
1986~1988年,吳文賈把工作重點放在如何搞活經濟的新聞采訪上。在進行大量的經濟新聞采訪中,吳文賈目睹了當時廣西的一系列改革,同時也見證了廣西改革發展過程中的艱難曲折。那時候,他腦子里總是思考著這樣一些問題——“為什么同樣的地、同樣的天,全國有的地方改革成績顯著,有的地方卻舉步維艱?廣西臨近廣東,為什么廣東搞活的辦法很難傳入廣西?連年來,到廣東考察的人一批又一批,回來嘴上總喊著學廣東.學廣東,但真正學到的有幾條?……”
經過分析,吳文賈認為,這不是表面的學或不學、行動或不行動的問題,關鍵在于人的思考。任何思想、觀念和經驗,都要首先通過人的思考才能接受,然后轉化為人的行動。外面搞活經濟的成功經驗之所以難以傳入廣西,最主要的問題在于人腦中有一個頑固的“壁壘”,它抗拒著這些新觀念。
經過一番調查研究之后,吳文賈以《爆破人腦中的“壁壘”》為題,發表了一篇政論性文章,筆觸之處,像一串串炸彈,爆炸在頑固守舊者們的腦海深處。這篇文章在當時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有人為他喝彩,也有人為他捏一把汗??稍趨俏馁Z的心中,最重要的是要不斷推動改革,讓改革逐步深入。他在文章中呼吁:人腦中那些“壁壘”并沒有一個個都已被爆破掉,也許在一些人的腦子中破掉了,還有一些人的沒有爆破,所以,改革要深化、經濟要搞活、社會要發展,就必須繼續爆破和清除人腦中的“壁壘”……這些論述,現在讀來仍給人一種激情和沖動。
許多年來,認識與不認識吳文賈的人,都對他的文章有一個共同印象:他的文章對問題的觀察分析不僅“細”“實”,而且有一種氣勢,讓人感覺到一股強大的力量。從他當時一些文章的題目就可見端倪:《從部長的“老六”和處長的“老八”談起》、《從空想回到現實》、《改革者的膽略》、《為了農業大國的翻身》、《篤志通向成功路》、《高揚改革這把尚方寶劍》、《劈千苦荒山創“朝陽”》、《在西部造個不落的太陽》等。
運籌帷幄戰千里
由于在工作上有出色的表現,吳文賈逐步得到黨組織的信任。1988年,吳文賈擔任《廣西日報》記者部副主任,1992年冬天擔任報社記者部主任。處在管理的位置上,吳文賈清醒地意識到“稍有放縱,工作就會浮于表面,如果不扎實地組織記者,做好報道的策劃工作,比不懂得寫文章更可怕?!?/font>
廣西西部是貧困山區,這里的人們常常為尋找發展經濟的路子而苦惱。1996年,吳文賈到河池地區考察,心里想著,作為一名輿論工作者有責任幫助山區群眾解除心中的愁緒。在報社社委會領導的支持下,他策劃了系列報道——《西部也能致富發財》。隨后他把記者站的記者召集到河池,一連采寫了16篇文章并連續發表。文章發表后給西部山區的群眾們帶來了極大的鼓勵。這一組報道在中央發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之前,意義非同一般。中宣部新聞局為此專門發了一期《新聞輿論動態》并高度評價:“這組系列報道重點宣傳西部人民發奮圖強,逐步脫貧的實際;宣傳西部豐富的資源和巨大的潛力,以及開發西部所需要解決的問題,值得提倡?!?/font>
中國西部道路的修建素有“難于上青天”之說,而被稱為西部最大扶貧工程的南昆鐵路的修建更是難中之難。這條鐵路修建共花了7年時間,在這7年的時間里,吳文賈可以算是其中的一員。早在1990年秋,工程動工前夕,在廣西日報社委會的直接指揮下,吳文賈率領廣西日報記者團,沿著南昆鐵路勘測線,跨越廣西西部5縣市和云貴東部7縣市進行系列實地采訪,全面報道南昆鐵路的建設意義和西南人民渴盼開通這條鐵路的迫切心情,發表文章62篇。1993、1995、1997年,他又先后三次參與策劃并帶頭完成南昆鐵路建設進程的系列報道,共發表文章78篇。其中,他親筆采寫的《借得東風追日月》被中宣部評為“中國新聞報道的精品”,收入到中宣部編輯的中國《新聞報道精品選》出版。由于這些報道從不同角度反映了西部人民的愿望和鐵路建設者們的苦與樂,對國家重點工程建設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1997年7月,鐵道部南昆指揮部特別授予吳文賈“南昆鐵路建設立功獎章”并頒發證書。新聞工作者在國家重點工程建設中獲得立功獎,這在新聞界尚屬鳳毛麟角。
滴水石穿成業績
有人做過統計,1990年~2000年,吳文賈獲得省部級以上的新聞獎達29項之多。廣西科技出版社把吳文賈率領記者們采寫的南昆鐵路系列報道集成《南昆千里行》一書出版發行。此外,他寫的《翻身記》、《母親情》、《她心中的目標》、《膽識、氣魄、承受力》、《改革者的膽略》、《接軌接入人心中》等文,先后被上海人民出版社、新華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結集出版。
在學術上,吳文賈也有大量的成果,他先后在《中國記者》、《新聞戰線》等全國性大型刊物上發表論文。 正是他大量的優秀新聞作品,得到了新聞行業和社會的認可,在2000年第四屆“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評選活動中,他被評為“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1998年、2006年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和自治區政府先后兩次授予他“廣西優秀專家”的光榮稱號,同時他還可以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在新聞職稱上,他是位名副其實的高級記者。
令人敬佩的不是這些榮譽、職稱,最能給人留下印象的是,取得了這么多的優異成績,吳文賈仍然保持謙遜的態度。他牢牢記住并實踐著一句古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古今事業皆成于實”。他說:“每一個人做的并不一定都是天下大事,但無論做什么都必須做細做實才能獲得成功?!?/font>
“細”“實”二字,就像巖洞滴水壘成鐘乳一樣成就了吳文賈的業績,業績的累積使他增添精神,使他在工作中一直保持著一股強勁的力量。吳文賈,帶著他累累的碩果,在新聞的路上散發出無窮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