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道明,男,1966年出生于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土家族。1984年考入我校歷史系,1988年7月參加工作,1991年入黨,政治學理論博士在讀研究生。歷任長陽縣委政研室、縣委辦公室副科長、科長、副主任,宜昌市政府研究室科長、副主任,宜昌市委政研室副主任、主任,市委副秘書長兼政研室主任,宜昌市委副秘書長。現為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
長陽:夢想開始的地方
1988年大學畢業后,覃道明服從分配回到了家鄉長陽,在縣委政研室做文字工作。他利用自己是當地人的優勢,很快就熟悉了長陽的縣情,以及所在工作部門的結構特點和任務要求,在較短的時間內就適應了工作環境。并在工作中嶄露頭角。
1989年,由他執筆為當時的縣委書記寫的一篇關于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文章,以內參的形式登載上了《人民日報》的情況反映版。時任國家主席的李先念同志看后寫了300多字的批文,隨后湖北省委辦公廳以文件的形式轉發到全省,反響熱烈。由此作為開端,他在縣級政策研究室這一最基層的政研機構開始了筆耕生涯,寒來暑往,一大批決策研究報告、政策性文件和理論文章在他筆下誕生。
在長陽工作近9年,他完成了人生中的一個重大角色轉換——學生轉換成國家黨政機關的工作人員。政研室工作很特殊,其性質是領導的智囊團、參謀部,也是黨政領導機關的文秘工作起草班子。他總結為:“不在領導之位,胸謀領導之事。”做好這項工作,對個人的綜合素質要求很高,因為要為領導當參謀,設良策,必須要站在領導的角度去謀劃問題。“身在兵位,心謀帥事”,對于一個初出茅廬的大學生是很有挑戰性的。他說,剛參加工作的那幾年,因為領導的要求高、壓力大,常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之感。
27歲時他的工作贏得了領導的贊賞和同事的肯定,被提拔為縣委政研室副主任,成為整個宜昌地區擔任這一職務最年輕的干部。有一段時期,他喜歡上了寫言論文章,在各類征文大獎中常有斬獲。有一次一報社老編輯在給他的信中,竟以“老先生”相稱,直到后來見面才發現他是一個20多歲的小伙子,老編輯大呼意外。
宜昌:夢想騰飛的地方
作為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所在地的宜昌,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逐步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1997年,時任宜昌市市長的孫志剛,這位著名經濟學家董輔礽的博士生,對研究室的工作要求極高、極嚴。為了使政府研究室的工作更好地為新市長決策服務,需要挑選優秀人員進入研究室。剛過而立之年的覃道明走上了宜昌市政府研究室這個新的崗位。這是他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在宜昌的7年,他扎實工作,低調做人,一步步的走出了人生的新天空。
這7年是他最忙的時期,基本上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有時為了趕材料通宵加班更是常事,沒有了節假日的概念。1997年,他剛到市里工作不久,宜昌市政府為了迎接中央移民工作組的檢查,他承擔了準備匯報材料的任務。從下午5時到次日上班時間,鏖戰了15個小時,一份15000字的匯報材料誕生。從初稿到最后成型,都是他一人在辦公室的電腦前敲出來的。每年類似這種檢查,至少有3~4次,情況緊急,他會叫來打字員負責打字,自己則邊翻閱擺在桌上的一尺多高的資料邊口述,口述完畢,稿子就成型,幾乎不用怎么改動;更多時候,他自己坐在電腦前,邊想邊打,一個晚上寫出一萬多字的材料是常有的事。一些重要材料,為了確保質量,通宵加班反復修改,有時是一周都不回家,餓了就在政府食堂里解決,困了就和衣趴在辦公桌前打盹休息。因為他太忙了,回家吃飯要打電話跟愛人“預約”,女兒也抱怨說見不到爸爸。
1999年,覃道明調任宜昌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并隨即任主任,主持全面工作,成為當時湖北省地市級中最年輕的政研室主任和宜昌市最年輕的正處級干部。從政府研究室到市委政研室工作,盡管都是為領導決策服務,但工作的著力點由主要關注具體的政府行為,轉向了從宏觀和戰略上謀劃全局性問題,為市委決策建言獻策。在這崗位上,覃道明有了更多的出彩機會。
宜昌因為三峽工程的興建而成全國乃至世界關注的焦點。中央和湖北省委要求,宜昌的城市發展定位應該具有世界級眼光。對城市發展定位的研究重任當然地落在了市委政研室。“把宜昌建成世界水電旅游名城”成為最主要的研究成果,寫進了市黨代會、人代會報告和“十一五”規劃,成為影響宜昌長遠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
作為政研室主任覃道明認為,首要的是理論素養,這是參謀決策、服務決策的基礎。這期間,他下功夫鉆研經濟、政治等方面的的理論,寫下了一批有份量的研究文章,以各種名義發表于《人民日報》、《經濟日報》等有影響的報刊上。同時,他認為做政研工作必須耐得住寂寞,默默無聞地做幕僚。他每年寫下文稿不少于30萬字,但很少以自己的名字出現。2004年,為了準備宜昌市委黨代會的材料,他帶領起草班子,奮戰了三個月,前后12易其稿,黨代會報告深受領導和與會代表的好評,被稱為宜昌市有史以來最好的黨代會報告。正是因為覃道明本人多年來在政研工作的出色表現,旁人評價他為“宜昌第一筆”!
競聘:醞釀新的起飛
2005年,湖北省委決定在全省公開選拔副廳級領導干部。起初并不想參加的覃道明,在市委領導的督促下決定去試一試。從接到通知到筆試,只有兩周時間,他沒有翻閱當時列出的兩本近2000頁參考書,而選擇了查找一些關于湖北省情等方面的資料做研究。2005年9月下旬的一天,覃道明與2000多名報名者一起走進設在武漢大學的考場,角逐31個職位(其中8個女職位單列計分)。筆試的淘汰率是90%,眾多好手就是被擋在了筆試關外。筆試結束,他自我感覺很好,自信能入圍面試。果不其然,他順利入圍了面試。
來不及做什么準備,一周后,面試也開始了。對面試根本沒概念的覃道明很茫然的就走進了洪山禮堂,剛進場,看見場下的陣勢不由得吃了一驚:10多個考官坐在了第一排,有幾百名觀眾在旁聽,湖北電視臺還做了現場直播。稍事調整后,他很自信的走上了臺。7分鐘的命題演說,7分鐘的情景題,還有6分鐘的壓力題。在這20分鐘里,他充分展現了自己多年來在基層工作積累的經驗與知識積淀,也展示了多年來做領導智囊團工作的成就。面試過后,他與另4位候選人入圍了第三輪的考核選拔。經過選拔,最后確定他和湖北大學的一名處長在省委常委的會議上PK,15個常委投票決議。最后,他以豐富的工作經驗和出色的臨場表現獲得了省委常委們的好評,成為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里最年輕的黨組成員、副院長。
新選拔的副廳級干部試用期為一年,前三個月,他被分派到潛江市楊市辦事處佘口村,組織開展村里的保持黨員先進性教育工作。2005年12月,初到村里,他走訪了村里10個村民小組組長家、每個黨員家庭、富裕戶還有貧困戶,舉辦座談會、小組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了村里的情況。
2006年4月1日,他走進了社科院辦公大樓,正式開始了他的新工作,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分管后勤和財務。到任后,他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分房子。這是對他的一次考驗,社會科學院的書記李錦章叮囑說一定要把這次分房的工作做好,做平穩,做到位。秉承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不謀私,最后這次分房被稱為社科院有史以來最平穩的一次。
在這一年,他積極地為社科院爭取撥款,有一段時間,天天都往省財政廳跑,一來二去,有人笑稱他把辦公室搬到了財政廳。最后,他成功地為社科院多爭取到了300多萬的撥款,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單位里經費緊張、人才流失嚴重的局面。
這次競聘的成功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三次角色轉化——幕后走向了臺前。先前他做的工作都是幕后的,在領導的智囊團里為領導出謀劃策,是“關上門的書記”。現在到科研機構工作,他認為自己的工作還是兩個字:“服務”。過去為領導決策服務,現在為社科研究服務。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他說自己的工作就是為全院的科研人員創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學習:前進路上的助推器
覃道明出生在山區農村,兄弟姐妹較多,小時候家里很困難。從小他就很喜歡讀書,他在書本里找到了源源不斷的樂趣。因為他成績好,媽媽對他也疼愛有加,盡可能的滿足他的要求。從小學到高中,他成績一直很好。高考時,他吃了偏科的虧,數學拖了他的后腿,他當時有點委屈的來到了中南民族學院的歷史系。
談到剛踏入校門時的情景,他說:當時一位老師說了一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老師的話的大意是說很多大學生在進入大學時,可能與你周圍的人水平不相上下。但踏入社會后,你們的生活會因四年不同的大學生活而千差萬別。這對他觸動很大。盡管學的是歷史專業,但他喜歡琢磨一些熱點問題,興趣點很多。同時還參加了一些學生社團,寫了不少文章。他認為,這些對他后來的發展都幫助很大。“我們的學校不是什么名牌,但我在這里學會了思考,養成了樸素、踏實、勤奮的性情。”回憶大學時光,他這樣說。
工作后,覃道明平時白天都忙著工作,只有到晚上才能擠出時間學習,靜下心來思考問題。很多時候,他都會跟女兒各占一桌,各學各的。 2004年,他專任宜昌市委副秘書長,不再兼管政研室的工作,他在相對輕松的工作中,重拾荒廢多年的英語。一年后,他跨專業考取政治學理論專業的博士研究生,師從華中師范大學的我國著名政治學學者徐勇教授。說起這段經歷,他說考博不是為了單純拿文憑,而是要圓自己學生時的一個夢,同時也給女兒起一個表率作用,以身教形式告訴她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學習。
2006年5月份,德國幾所大學的學者專家到華中師范大學做交流,想深入了解三峽工程的一些情況。導師考慮到他曾長期在長陽、宜昌工作,對三峽的情況比較了解,就讓他去跟那些學者做交流。2個多小時類似答記者問形式的問與答,他詳盡的解答了到訪學者的疑問。交流結束后,導師高興的說:“今天表現不錯!很有政治家的風度。”
到社科院工作后,他正著力由一個公務員向一個科研人員轉型。他說現在要在完成管理工作的同時,做一點研究,寫一點學術文章,不求多,而求精。去年以來,他僅寫了兩篇學術文章,其中的一篇被湖北日報理論版發表,評為2006年度15篇經典理論文章之一;另一篇論文在《江漢論壇》發表后,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全文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