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安,男,1974年4月生,漢族,湖北潛江人,中共黨員。1997年7月畢業于我校英語系,后任教于常州工學院外國語學院大學英語部,期間歷任學生干事、團總支書記、學生黨支部書記等職。2004年考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公費研究生,期間曾任武漢交通職業學院、中南民族大學外聘英語教師。2006年9月,再次以優異的成績考上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攻讀財政學公費博士研究生,并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事經濟學院外聘教師。
1993年~1997年間,丁曉安多次獲得中南民族大學校級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社會實踐積極分子,曾獲中南民族大學第三屆“共青杯”知識與技能競賽實用寫作二等獎、愛國主義知識競賽優秀獎。2002年12月,獲得高等學校教師資格證書。曾任河海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的《大學英語四級詞匯搭配手冊》的副主編、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版的《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經典題解與模擬測試》的編委,參加過2005年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人本管理叢書》的編撰工作。曾在《經濟與管理》、《新疆財經學院學報》等多家報刊雜志上發表過《升級 落差 徘徊與定位——中國慈善事業前瞻與展望》、《試論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社會保障制度》、《基于需求理論的個人勞動供給曲線分析》、《中國養老保險基金運行結構分析》、《“和諧社會”的經濟學分析》等學術論文。
一路多貴人
丁曉安出生在農村。貧困的家境使農家的孩子每走出一步都要比同齡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丁曉安也一樣。對此,他卻笑著說,求學之路固然很艱苦,但幸運的是一路走來,總有貴人相助,這路也就平坦多了。
“這個孩子很有出息,一定要讓他好好念書!”這是丁曉安的小學啟蒙老師田輝文經常提醒他父母的話。為了對得起老師的囑托,丁曉安時刻要求自己,要更加勤奮刻苦地學習。很長一段時間,丁曉安成就相當優秀,是老師心目中名副其實的好學生。但當地教學水平很落后,一些頑劣的學生還經常騷擾其他學生,丁曉安也受到了這種困擾。老師看在眼里,記在心里,開始擔心丁曉安的學習環境。在與丁曉安的父母商量之后,家人決定把丁曉安轉到鎮上的一所中學讀書。
剛開始,鎮上中學的學習環境并沒有丁曉安預想的那樣好:他被分到了年級中最差的一個班級。因為來自鄉下,丁曉安學習功底薄弱。這一來,一貫優秀的丁曉安反倒成了班上成績最差的學生。面對著種種的壓力和挑戰,丁曉安一如既往地努力學習。但由于老師疏于管教,班上學生的成績日趨下滑。面對僅剩一年的中考備考時間,丁曉安感到壓力越來越大。慶幸的是,初三時,學校對師資重新調配。這時候,丁曉安遇到了他的第二位“貴人”——政治老師王瑞龍。政治老師對他很關心,經常找他聊天、談話,幫助他解決一些疑難問題,還經常鼓勵他。經過將近一年的努力,丁曉安的學習成績終于趕了上來,并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省重點高中。
進入高中,然后不負眾望順利考入大學。這一時期的丁曉安,似乎一切都很順利。進入大學以后,丁曉安發現,專業知識的學習只是大學所學課程的一部分,提高自己為人處世的能力同樣重要。這時候,丁曉安還開始擔任學生干部。期間,輔導員田維娜老師對丁曉安幫助很大:剛進大學時,丁曉安準備競選年級學生會干部,田老師認為沒基礎,建議先從班級團支書做起。任職期間,丁曉安盡職盡責,各項工作都能認真完成。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丁曉安對學生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直接升任外語系分團委副書記。進入大四,已是共產黨員的丁曉安進入學生黨支部工作。
由于長時間和學生工作打交道,丁曉安在政治上具備了較強的敏感度。這為他后來考研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勿以善小而不為”,丁曉安說,“很多同學覺得在學校作學生工作是浪費時間,其實那是最深動的課堂,可以鍛煉任的組織能力、管理能力和協調能力。”
一生勤追求
因為家庭困難,丁曉安的求學之路似乎并沒有如其他同齡人一樣順利。由于沒有錢上學,丁曉安的姐姐和妹妹先后輟學,丁曉安自己也是到了八歲才上學,那時,學費還是父母從姑父家借來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是作為農民的父親對孩子的叮嚀和唯一期望。
丁曉安從進入學堂的那一刻起就知道用功讀書的重要性,所以在小學六年中成績一直都很優秀。他一次又一次的給自己定下一個又一個的目標,然后一個個的去實現。他說:“我是一個一旦下定決心就會堅定不移的去做的人。”在上中學時,由剛進班時的最差生到高考時的優等生,丁曉安一直沒有放棄自己。在高考中,雖然沒有進入自己向往的武漢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習,但他仍然努力著,并先后考上了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碩士研究生和武漢大學的博士研究生,圓了高中時期的夢。
丁曉安對經濟與管理專業產生興趣是很早以前的事。從小飽嘗了貧困的辛酸,目睹了社會上貧富懸殊,丁曉安一直關心政治。高中時,丁曉安就決定,大學里一定要學習法律,扭正社會中額不公平現象。大學期間,丁曉安在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也廣泛的吸收了政治經濟方面的信息,并對國家的政治經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大學畢業后,丁曉安正式踏入社會。工作中,丁曉安決定考研,目標就是母校的金融管理,但由于長期放棄數學的學習,丁曉安備考時感到很吃力。后來,經過老師的建議,丁曉安改考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社會保障專業。有了跨專業考研的基礎,丁曉安最終還是想完成他一直來的夢想,就是報考經濟管理博士學位。經過導師推薦,丁曉安最終如愿以償,成為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財政學的博士研究生。
采訪中,記者問及讀完博士之后的打算,丁曉安笑說,他還想讀博士后,目標是北大。他說,他想去京城轉一下。對于一個對國家政治經濟如此關注的人,怎能不去國家的政治經濟中心一展雄圖呢?
一語道心聲
當談到自己的專業研究時,他說他曾給自己寫下了這樣一句話:“作為一位經濟學家,起碼要有自己的良知,肩負社會的責任!”從小貧困的生活給丁曉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早懂得了樸實和正直的真正含義。丁曉安說他搞財政研究,就是要研究國家的宏觀調控,來提高社會的整體發展水平,減少貧富差距。
對于自己在學業上的“一帆風順”,他微笑著說道:“我覺得是有點不可思議的!”可是“不可思議”的背后卻有著鐵的規律,那就是一滴一滴的汗水成就現在的成功。丁曉安也是一樣。不過,他說以前的努力、現在的成功都已經或是即將成為過去,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怎么把握未來。
可是時常把眼光放在未來的丁曉安又是懷舊的。他說,只有又機會,他都會時不時地回學校看看,見一見大學四年里結識的良師益友,一起把酒言歡,暢談曾經的種種美好。他說,民大越來越漂亮了,希望大家能珍惜,民大的明天需要我們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