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基盛,男,瑤族,中共黨員。1966年2月出生,廣西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人。1984年就讀于我校政治系。畢業分配到廣西梧州地區檢察院工作。2006年7月任廣西賀州市八步區檢察院檢察長。黃基盛還擔任廣西賀州市市級、廣西賀州市八步區區級黨代表和人大代表。曾獲“廣西壯族自治區檢察院先進調研工作者”榮譽稱號。 “不管結局是成是敗,是幸運還是厄運,客觀上都是一個嶄新的從頭再來。只要我們有不會被厄運打跨的信念,希望之光就會驅散絕望之云。” 人生是盛開的花朵/綻放得舒展/絢麗多姿 人生是流淌的江河/奔流不息/滾滾向前 人生是精美的篇章/清新流暢/意蘊悠長 情醉民大的學子 1984年,經過慎重考慮,黃基盛毅然地選擇了中南民族學院政治系。“選擇政治系,是我自己的決定。因為對政治比較感興趣,而且專業適應面廣。”回憶起當年在母校的經歷時,黃基盛說“在人生的道路上,每走一步,對自己的人生都會有直接的影響。自己的選擇,決定了人生軌跡。面對人生的一次次選擇,我們應該始終保持一種純潔的心靈,一顆熾熱溫暖的心,一種堅毅不屈的態度。就像登山者那樣,做出自己的選擇,攀登自己的理想高峰。” 在校期間,教室、圖書館和自習室,是他在大學生活平面的三個重要坐標。黃基盛經常泡在圖書館中閱讀大量的書籍,感受書香,沉浸典籍,廣收博納,享受擁有一卷在手的灑脫和坐擁書城的滿足。他認為,讀書能開闊人的胸襟,增長人的氣量。知識愈廣,人本身就會愈臻完善。他堅持“在教室認真聽老師授課,在自習室自主學習”的學習方法。他說:“學習的態度很重要。讀書求學是打基礎的時候,要積極地、有系統地讀書。把基礎打扎實,才能適應將來的各種角色。認認真真讀書,老老實實做人,是我的態度。”在校期間,黃基盛多次獲得“三好學生”的榮譽稱號。 沒有黑夜的等待,就沒有黎明的欣喜;沒有耕耘的辛苦,就沒有收獲的喜悅。大學四年的勤奮踏實,為黃基盛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基礎,腳踏實地的品格也為他日后的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礎。追憶起那些無悔的流年,黃基盛只是淡淡一笑。從他的言談中,可以感受到他一顆淳樸、真實的心和一種頑強不息的精神。 馳騁崗位的公仆 黃基盛大學畢業時,國家當時實行“哪里來,哪里去”的分配政策。“國家注重法律建設。畢業那年,全國增加了不少的政法干部崗位。所以政治系的相當一部分人選擇了進入法院、檢察院工作。”出于對檢察院工作的熱愛,1988年畢業后,黃基盛選擇了進入廣西梧州地區檢察院工作。 從事檢察院的工作,使黃基盛變得精明干練起來。由于表現突出,工作后不久,黃基盛就被提拔為廣西梧州地區檢察院書記員、助理檢察員。經過18年的持續努力,黃基盛被任命為賀州市八步區檢察長。 “創業艱難百戰多。”剛被提拔為一把手的時候,檢察院面臨著隊伍比較散漫,工作效率低下等現狀。黃基盛深感自己肩上的擔子很重。樹立了“決不被困難打倒”的意念,他擬訂工作計劃,組成培訓班堅持對下屬進行素質培訓,在工作中鍛煉下屬的工作能力,在任務分配增強隊伍的整體凝聚力,使檢察院很快得以組織成一支紀律嚴明的隊伍。” 說到檢察院工作面臨的困難時,黃基盛沒有過多的言語,他說:“法律工作不同于經濟建設。經濟建設可以直接創造社會價值。而法律工作不能直接招商引資,不能直接啟動資金。我們工作面臨的主要困難是經費緊張。但是,再多的困難,我們都要想辦法克服。凈化社會風氣,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需要我們的努力。” 肩負著預防犯罪,懲治貪官的責任,黃基盛對待自己的工作始終保持著一顆執著的心,盡職盡責地作好自己的工作。同時,他很注重嚴于律己。“慎獨,須臾不離正道,無愧于屋漏;自見,客觀的自我省察,不因私心而蒙蔽。”他說,“身為司法工作者,首先要從嚴要求自己,遵守黨紀、國法。處在一把手的位置上,更應該自強、自律,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只有個人修養高,才能增強下級的凝聚力;工作能力強,才能得到上級的認同。樹立好自己的形象,才能很好的帶領自己的隊伍開展工作。” “現在,我國正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更應該保持國家機關的清正廉潔。” 問到檢察院的工作程序時,黃基盛說:“重大問題要講原則。處理重大問題要集體研究。用集體的力量處理工作。同時法律要和策略相結合,原則性要和和靈活性相結合。要始終堅持法的精神和社會的道義。” 談到對貪污腐敗現象的看法時,黃基盛說:“現在是市場經濟時代,檢查工作很難做。貪污受賄有它存在的土壤,有它生存的社會環境。所以檢查工作需要高素質的人。我們要堅決掃除社會的丑陋現象。該抓的抓,該立案的立案。通過履行我們應盡的法律責任,維護法律的尊嚴。凈化社會風氣,維護社會的穩定,為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人民群眾的安居樂業創造良好的環境。” 檢查院的工作很忙,有時甚至連雙休日都不能回家看望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黃基盛毫無怨言,并始終堅持“工作優先,以工作為重”的原則來正確處理家庭和工作的關系。 平淡才是真,淡泊亦精神。黃基盛的家庭生活也很清明恬淡。一顆執著的心,選擇清貧;一股踏實的勁,努力工作。為了工作,犧牲娛樂;為了工作,犧牲睡眠。家庭也對他的工作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和鼓勵。他說:“雖然工作讓生活變得很繁忙。但我們還是要學會欣賞生活的美好。欣賞讓我們感受到繁忙工作中的多彩,欣賞讓我們懂得苦中有樂,欣賞讓我們對生活的美好心曠神怡,欣賞讓我們生活得更從容。” 憑著對工作的一腔熱情和認真負責的態度,黃基盛曾獲得“廣西壯族自治區檢察院先進調研工作者”榮譽稱號。 甘于淡泊的智者 “老老實實,勤勤懇懇。做自己的事,淡泊的看待他人的評價。”正是憑著淡泊的心,黃基盛能很好地處理與上下級的關系。作為一個領導,在工作和生活各方面,黃基盛都對自己的隊伍和下屬起到表率作用。他說:“在工作方面,工作要求、能力、業績,都要比別人強;在生活方面,生活的能力也應該比他人強。”同時,他說:“尊重別人,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待人接物的沉著穩定,落落大方,使黃盛基得到領導和下屬的普遍認可,也使檢查院的隊伍成為一個和諧融洽的大家庭。 心里不藏抱怨,所以容得下山川;眼里不帶偏見,所以能存得下日月;耳里不留惡言,所以容得下天籟;不奔忙于富貴,所以腳下不染塵埃;不攀援于名利,所以腕底自有本色。始終堅持正確的人生觀——做人可以沒有職務,但不能丟下人生的職責;可以沒有固定的工作,但服務于社會仍然是我們的工作,他在奮斗中充實地生活。 “不因炫于眼前的成就,而停止奮斗的腳步;不因貪圖一時的享受,而丟失更大的成果。”淡泊不僅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修養, 黃基盛不局限于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還注重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利用工作之余,他堅持閱讀,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豐富自己的閱歷。他說:“不要把既得的成績捧在眼前,那只會使你自我陶醉而再難有建樹。” 對于學問,黃基盛始終保持嚴謹的態度,寫文章,他經常要不斷考證,再三審問,反復檢驗,非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不輕易下結論。他所著的《對引導偵察機制的理性思考》等文發表在《檢察實踐》《檢察探索》等雜志上。他說:“寫文章,寫材料,也是證明自己能力的方式之一。我們要做到 “拿到案子可以辦,拿到筆可以寫。這也是讀書的人與不讀書的人的區別。” 搏擊風浪的強者 成功靠的不是優越的條件,優越的條件不等于成功。如果一味的強調成功的條件,再好的條件也會成為負擔,成為捆綁在翅膀上的黃金。成功,就是在沒有條件中創造條件。黃基盛今天的成就,也在于他是一個敢于搏擊風浪的強者。 黃基盛從小生活在偏僻的農村,家境貧窮,求學條件艱苦。“松柏之志濟蒼生,艱苦面前不低頭。”但就是在艱苦的環境下,鍛煉出黃基盛刻苦和不屈的意志,鑄就出他堅韌和自強的品格。雖然從小生在農村長在農村,但是黃基盛沒有安于現狀,沒有向命運屈服,他還是一直很向往讀大學的生活。明確前進的方向和奮斗目標,他憑借堅毅和勇敢向人生詮釋著永不服輸的拼搏精神。粗茶淡飯,只要有堅強的信念,他仍能嚼出生活的滋味。艱難困苦,只要不沉湎于遭遇的困苦,他困頓而學,積極地面對現實,用心靈的火花去點亮生活的黑暗,以獨特的姿態去面對人生。 成功常得之于困頓。1983年,黃基盛考入中南民族學院預科班。只有準備好薪柴的人,機遇才能成為火種;只有準備好行囊的人,挑戰才能成為引導。人生的旅途難免會有崎嶇和坎坷。歲月在我們每個人的經歷中或多或少或深或淺的皺紋里傾訴著它的流逝,娓娓道來昔日的成就與輝煌,感受著揮之不去的記憶。談到從前的辛酸經歷時,黃基盛說:“我們要懂得欣賞愁苦并從中自我激勵。艱難困苦對于一個人來說,是一筆精神財富。一帆風順的人常常是淺薄的。所以,生活給艱難困苦的人更多思考的機會,使他們得到精神上的充實。人,往往在受到艱苦環境的歷練才悟出人生的真諦。” 再回首,酸甜苦辣皆滋味。正是黃基盛從前的不折不撓鑄就了他今天的成績,并繼續為他日后的工作開創廣闊的天空。 他始終保持著謙遜明朗的微笑,微笑中透著一份從容和一種不被打破的寧靜。他說“我國建設法治國家任重道遠。要增強國民的法治意識、法治修養,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夢想是一個坐標,一座燈塔。理想就如同夢中的星光,如果我們傾盡全力去追隨,那么一切美好的夢都會化做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