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選擇人生 選擇自我——記經管系89級李希哲 |
|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3-14 瀏覽次數: |
李希哲,女,漢族,1989年至1993年就讀于我校經管系商業經濟專業,曾任系學生會文藝部部長、主席、校廣播臺主持等職。畢業后擔任臺灣加美集團駐京代表,1994年任武漢電視臺經濟部記者和主持人,1995年至1997年在華中理工大學攻讀西方經濟學專業,1998年參與創建武漢友芝友保健乳品有限公司并擔任常務副總經理,2001年創建湖北光源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任總經理,2005年進入全球早教第一品牌Gymboree武漢加盟中心董事會,擔任營運總監,同時擔任武漢青聯委員。2005年5月受聘為我校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大學生成長導師。
在古希臘語言中,“哲”就是愛智慧的意思,一直希望自己擁有很多智慧的李希哲于是給自己更改了這樣一個有意義的名字,而這個名字成為了她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也成為了她克服大學生活乃至職業生涯中一切困難的原動力。
我的大學是個傳奇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考入中南民族學院后,要強的李希哲明白青春不能虛度。然而,離開父母,邁進大學,她感到四處茫然,到底自己的方向在哪里呢?不知道,既然不知道那就踏踏實實做好眼前的事吧!于是,她開始注重在學習、工作等各方面培養自己的綜合素質,以便為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大學是個充滿機會的地方,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李希哲積極參加學生干部競選并擔任了系學生會副主席、文藝部部長等職,盡職盡責做好學生工作,這一做就是四年。另外,她的主持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第四屆大學生運動會在武漢舉行時,她代表我校參與了大運會的主持。一下子,李希哲成了我校的風云人物。每當想到這個事情時,李希哲的臉上總是會情不自禁地露出自豪的微笑。對于自己的學生干部工作,她這樣說到,“很感謝學校給了我這個舞臺,讓我‘霸占’了四年,這不僅培養了我的管理、組織能力,對我的成長也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然而,成長的道路總是會“磕磕碰碰”的。過多的學生工作耽誤了她大量的學習時間,大一成績就上了白榜,周圍的老師同學議論紛紛。面對這樣的挫折和窘境,她勇敢的選擇了面對。“人的一生中肯定會遇到挫折,關鍵是怎樣對待它,我很幸運,在大學里就碰到了這樣的挫折,并且我一直在用一種正面的態度去勇敢面對。”李希哲如是說。于是,她開始在專業領域,尤其是自己所關注的公共關系領域,花了大量的精力去學習和鉆研,并大量閱讀了卡耐基成功學等許多著作,充分加強了專業知識的內化和綜合知識的自我修練。
“感恩”,在采訪過程中李希哲多次提到這個詞。“當時校黨委宣傳部的廖部長希望我進入校廣播臺,為學校再發點光出份力。可是那時我已經大四了,面臨著畢業論文和就業的壓力,可是我還是爽快地答應了。”她說,能夠得到別人的認可是件幸福的事,這種知遇之恩理應回報。然而要強的李希哲并沒有靠關系走后門進入廣播臺,她選擇了和大一的新生一起參加考試,過五關斬六將,并最后順利進入廣播臺。在大學的最后時光,她一直讓民院的上空回蕩著一種悅耳而磁性十足的女中音。
李希哲是個個性很鮮明的人。敢想敢做、敢為人先。大三的時候,去深圳實習回來,她發現自己的實踐能力有很大的欠缺,特別是口語能力。大三已經沒有英語課了,她就插到大一外語系的課堂上去旁聽,大家都用異樣的目光看著她,嘀咕著這“亙古未有”的事。“我不太在乎這些,人有時如果‘心魔’太高,肯定會阻礙自己的發展。”她就這樣堅持上了一個學期的課。“不要管別人怎么說,我就是我自己,我就是要走出一條與別人不相同的路。”這樣的性格讓這樣一個平凡的女生注定要有一個非同尋常的人生。
我一直在走一條平滑線
憑著各方面出色的綜合素質,李希哲畢業后順利地成為臺灣加美集團駐京代表。一年后,她劃出了職業生涯的第一道弧線:轉入武漢電視臺經濟部擔任主持人,但她堅持還要做一個記者,因為她一直想朝經濟類的大方向發展。“采訪這些財經人物,就好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為我積累一些經驗和人脈關系,尋找自己的創業方向。”
四年后,她又醞釀了第二次選擇——與別人共同創建了武漢友芝友保健乳品有限公司。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她堅持“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式的學習,甚至上各種夜校和技能培訓班。李希哲一直有種不斷嘗試新鮮事物、不斷學習新知識的強烈欲望。當“友芝友”步入正軌發展極其順利的時候,她的目光又盯向了更遠的前方。她要尋找一份能“自我實現”的事業,這份事業既要助人又要助己,要結合自身的興趣和知識結構,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后她最終瞄準了教育領域。
談到加盟Gymboree的經歷,李希哲講了一個小故事。她的兒子一直在Gymboree上海加盟中心接受早教,一次去接兒子的時候,和Gymboree的老師交談,讓她找到了加盟Gymboree的契機。這個很偶然的機會,讓她一舉成為全球早教第一品牌Gymboree在武漢的加盟者。李希哲說,找到一個教育和國際視野契合的領域一直是她職業生涯的終極理想。“我覺得用‘雀躍’來形容我當時的心情一點都不為過!”“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她一直在強調這句話。或許,有人會認為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她的運氣好,但她認為她的成功是因為她時刻在準備,并能夠牢牢抓住每次降臨的機遇。
人生漫漫,百轉千回,她傳奇般的職業生涯劃過一條長長的“平滑線”后,終于找到了自己一直苦苦尋覓,并決定投入終生力量去實現的理想領域。
態度決定一切
已經走出校門多年的李希哲,始終想著拿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回饋給母校。今年5月份,她與其他三位市青聯委員共同成為我校民社院的大學生成長導師。后來,她又兩次來到學校和同學們分享自己的成長故事。10月份,為我校民社院貧困生捐贈了37200元。同時在今后四年中,她將持續對我校貧困生進行捐贈。雖然接受捐款的只有幾位民族學的學生,可是李希哲的真誠卻已經進駐整個學校。也許她的力量還不能讓所有學生的眼睛鋪滿陽光,但,愛,被期待著。李希哲點亮了火把,溫暖了我們的眼睛。
在返回母校跟我們分享她的故事的時候,她常說到,現在的大學生普遍稍顯浮躁、眼高手低、操作技能較差,所以找工作的時候會碰到不少的困難。她希望現在的大學生們要在人生的道路上自強不息、腳踏實地。
“態度決定一切。謙和、成熟度與承受力等素質是企業考察應屆大學生比較看重的。”李希哲如是說。這些素質從何而來呢?在大學時代,李希哲涉獵了很多書籍,尤其是自己最喜歡的經濟類和心理學方面的,這些厚實的知識積累和學生干部工作的經驗讓她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游刃有余。所以她建議大家平時多看一些勵志類和傳記類的書籍,吸取其中的精華,自我激勵;多參加校內校外的實踐活動,多角度去尋找自己的參與途徑,一定要敢為人先;以接納、平和的心態去面對社會和自己的現狀,少抱怨,這樣才能更快的融入社會。
從學生干部到公司駐京代表再到主持人、記者,最后到企業的管理者、創建者,李希哲一直在選擇,每一次選擇都是一次挑戰,每一次挑戰她都投入最飽滿的激情,力爭在她從事的每個領域都做到最好,哪怕困難重重。無論是在學業抑或是事業的高峰還是低谷,平和沉穩的心態一直是她保持激情的秘訣。面對商海中的種種誘惑,她一直堅守誠信,不放棄自己做人的原則。
民族博物館的美麗長廊下,不斷回蕩著這句話:“我覺得自己的成就來自內心的力量。不管經過什么樣的歷練,我依然很燦爛!”
( 曹 佳 劉 超 )
Copyright? 2012-2014 中南民族大學校友會
技術支持:創明工作室 郵箱:techsupport@mindainf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