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偶入農學 趣途百里——記中文系64級農萬菊 |
|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3-14 瀏覽次數: |
農萬菊,男,壯族,1943年4月生,廣西南寧市人。歷任邕寧縣公社黨委書記,邕寧縣縣長,南寧市委宣傳部第一副部長,廣西區水產畜牧局局長等職。
初見農萬菊,他熱情開朗的性格很快消除了我們的年齡距離,那知足長樂的心態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憶及大學史 抒與民大情
在提及他們當時的大學生活時,農萬菊似乎有說不盡道不完的話語。
農萬菊他們那一代人的學習環境與現在相比有著天壤之別。他們在大學四年中遭遇了“四青”運動,下鄉搞農村建設,遭遇了文化大革命,四年的學業荒廢了兩年。他們只在大學一年級接受過中南民族學院的正規教育,在大學的最后一年自學,之后就畢業了。“所以我們的基本功并不扎實。”說到此,他頓了一下,便迫不及待地向我詢問了很多有關母校的發展情況。聽著我娓娓道來,他的眼神中盡是羨慕和欣喜。他羨慕我們有如此優越的學習條件——花園式的校園,而不是他們當時的一畝三分荒地;高聳入云的圖書館,擁有過百萬的藏書,而不是他們那屈指可數的幾本資料;充裕的學習時間和充分的學習自由,而不像他們要受到種種階級斗爭的影響。看到母校的飛速發展,學弟學妹的成才。他無不感慨:“你們真幸福!”
忍痛舍真愛 親身涉疾苦
在農萬菊畢業后,本該被分配到邕寧縣當老師。他笑道:“我的理想就是當老師——傳道、授業、解惑。”可在他就要啟程的時候,公社缺少采寫材料的人,組織希望他留下。用農萬菊的話說就是——“先‘借用’一個月。”在這一個月中,由于農萬菊工作認真負責,再加上他是中文的科班出身,文字功底好,組織決定把他留下負責宣傳工作,辭去教師一職。這個突如其來而又順理成章的機會,卻促成了農萬菊與農業結下不解之緣。
“說真的,當時心里還真有點遺憾。”在作出棄教從農的決定時,農萬菊苦惱了好一陣子。雖然當時心里很矛盾,但還是認真完成任務,還是盡心盡力地把事情做好。
要做好宣傳工作,就必須深入基層,知老百姓之所需,急老百姓之所急。“在改革開放之前,邕寧縣還未并入南寧市,很難想象動植物資源如此豐富的地方,農民的生活竟會如此的貧窮。一個農戶的月收入才一百幾十元,連基本生活都難以保障,孩子又哪來的錢讀書呢?”農萬菊傷感的回憶道:“那些日子使我明白了農業的發展是國家發展的牢固基礎。”
由于長時間地接觸到民眾,農萬菊深刻地體會到農民的疾苦。他暗暗地下定決心,一定要為農民改變現狀竭盡全力,讓農家的孩子也能在校園中綻開燦爛地笑容。他在邕寧縣長達19年的任職期間,上山下鄉,不辭辛苦,只盼能為農民謀一條致富的道路。
1978年7 月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他上傳下達,出謀劃策,和勤勞勇敢的邕寧縣人民利用交通方便的優勢, 開發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投身積極響應全縣貫徹“改革開放”的潮流,大膽出口創匯,領導農民進行土地改革和實現農業合作化,在農村普遍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經濟得到迅猛發展。
“那段日子真的很艱苦,經歷的每件事情都深深的印在腦海里,刻骨銘心。”農萬菊笑著,他臉上深深的酒窩閃耀著無所畏懼的堅毅與自信。“在邕寧縣工作的19年,經歷的事情成為我一生受之不盡的財富。”
科技為富農 科教為富國
由于農萬菊在邕寧縣工作業績突出,并且是中文科班出身,有過宣傳工作的經歷,組織決定于1990年調任農萬菊為南寧市委宣傳部第一副部長。在任職了一個月后,農萬菊發現宣傳部工作必須按宣傳口徑說話,“與我的個性并不相符,我想我更適合去搞農業建設。” 于是,他申請調離,進入水產畜牧局。此時,農萬菊更清晰自己的定位,更忠實于自己的信念,更執著于自己的崗位。
當時廣西的水產畜牧業并不樂觀,疫病預防工作制度并不完善,機構也不健全。不僅如此,“當時廣西家禽除豬以外,其他都不是優良品種。”農萬菊分析道:“農民要致富,就必須要有優良的品種。否則質量方面競爭處于劣勢會被市場慢慢的淘汰。所以,這方面的科學技術要跟上世界的步伐,還要從國外引進優良品種,”講到此,農萬菊無奈地笑了,“科研項目的資金對于當時并不富裕的廣西來說,確實是很大的難題。”但天性樂觀的他,并沒有被嚇倒。他親自實地考察廣西的實際情況,他的足跡遍及廣西大大小小748個鎮,576個鄉的農戶和畜牧城,心中熟諳各地方水產畜牧業的優劣勢,做到對各地方家禽的養殖特色了如指掌。結合國家出臺的各項政策和相關的法律法規,招商引資,加大了對科學技術研究的資金支持。
為了節省資金,農萬菊建議:“把科研放入校園,撤銷水產畜牧局下屬的專門研發部門。”“當時就有這種情況,某個項目學校搞了,水利畜牧局下屬的專門研發部門也在搞。這樣就造成了人力、物力、財力的重復浪費,不利于科研技術的快速發展。”農萬菊嚴肅地說:“當然,要一下子就撤銷一個部門也是不太可能的,我們要慢慢來。我們試著逐步把部分科研項目和經費放入校園,最后,收到的成效挺令人滿意的。”說到這后,農萬菊欣慰地笑了。
當問及其在位時的績效時,農萬菊推辭說:“到了后來,國家有關畜牧和防疫的法律法規都已逐步健全,我只是依法執行公務,結合實際開展工作,沒有什么大的創新。”
筆者在搜集了相關資料后了解到:在他的帶領下,在“入世”之前,本已開發研究有10年之久的合浦縣 “獅頭雜交鵝”,順利進行產業化開發,建成世界最大的鵝肥肝生產基地。2001年,科技人員利用世界先進的生物技術在農村推廣人工授精技術,使豬、牛、山羊的品種迅速改良。使該年度廣西畜牧水產業總產值達到468億元,養殖業在大農業中的比重從10年前的37%提高到目前的46%。同時,自治區政府制訂水牛奶產業發展計劃,到2010年,要使自治區牛奶產值達到120億元,其中農民將直接受益60億元。
在各項工作都告一段落時,農萬菊不忘繼續做好后續工作,對各個項目進行總結,為每一次進步做個記號,為后面工作的開展立下伏筆,做好鋪墊。他和陳海云共同編纂的《廣西畜牧史》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借鑒材料。
在整個談話接近尾聲時,我們的話題又回到教育。“以前中國一窮二白,首先要解決溫飽問題,大力發展農業。農業的迅猛發展要靠科學技術,科學的進步要靠人才,人才的培養要靠教育。所以教育不能和社會脫節。”每每談及教書育人之事,農萬菊總是興致勃勃。“就拿我所從事的水產畜牧業來說,將來水產畜牧業的生產將由市場來調節,政府只在中間起橋梁作用,負責項目的設立和資金的投入,同時做好防疫、檢疫和良種推廣的工作,科學研究開發則交由大學負責,這樣,不僅節約了資金,避免重復浪費,使原來的‘全能政府’轉為‘專職政府’,更好地履行政府職能,而且還可以發揮學校之所長,為在校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農萬菊頓了一下,繼續說道:“現在社會是綜合性的社會,學生首先要把專業知識學扎實,做上手,多參加實踐活動,多參與科學研究,才能擁有一技之長。但是大學里所學的專業,不一定能運用到以后的工作中,所以,你們也要學會通百理,這樣才能適應將來社會的發展需要。”
最后他還勸勉我們:“生長在現代社會的你們是幸福的,不像我們那一代人,發展受到很多的限制。遭遇‘文化大革命’,受到階級斗爭的影響;經歷貧窮,沒辦法安心學習;經濟不發達,沒有自由就業的機會。而你們不一樣,現在海闊天空,無論是物質生活,還是精神生活,可選擇的余地都比我們大得多,所擁有的機會也比我們多得多,所以,你們珍惜現在的發展機會,不斷努力,將來才能大有可為。”
Copyright? 2012-2014 中南民族大學校友會
技術支持:創明工作室 郵箱:techsupport@mindainf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