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盾驕子憶崢嶸——記政治系81級張遠勝 |
|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3-14 瀏覽次數: |
張遠勝,男,土家族,1964年生,湖南省湘西自治州保靖縣人。1981年9月就讀于我校政治系。1985年~1997年6月畢業分配在湘西州糧食中專學校工作。1997年,通過公開招考,走上工商部門副處級領導崗位。1998年6月,任古丈縣副縣長,2000年9月至今,任州工商局副局長。
2004年,被湘西州委、州人民政府表彰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先進個人”。2005年,他被州人民政府授予“三等功”;獲全州經濟普查先進個人,獲全州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工作先進個人,他所分管的州個體私營協會被評為全省先進單位,州工商學會被表彰為全省先進學會;2006年獲州四·五普法先進個人;6月被推薦為全國個體私營協會系統先進個人。
(一)工作的抱負
對于沒有太多的國有企業,經濟基礎較薄弱的湘西自治州來說,民營經濟對地方經濟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從湘西州工商局里我了解到,近年來民營經濟呈現出高速發展的態勢。就2002年民營經濟增加值來 說,已占到全州GDP的70.2%,實繳稅金3.1億元,比上年增長11.7%,占全州財政總收入的44%。
這著實是一件值得湘西人興奮的事情。
在這一系列業績的背后,我們不得不注意到一個人,分管湘西民營經濟的州工商局副局長,我校政治系81級校友——張遠勝。
要知道,在湘西發展民營經濟會比其它地區困難得多。作為少數民族地區,民營經濟的發展有著種種的桎梏,諸如資金不足,基礎設施較差,特別是交通建設的不發達;本身落后的湘西不具備經濟的優勢來吸引人才,從而使得管理人才奇缺,如何有效引導民營經濟健康快速發展便成為了擺在湘西工商部門面前的一個大且難的課題。
要知道,在湘西自治州糧食職業中專講臺上工作十余年的張遠勝,于1997年成為湘西自治州工商局自恢復建局以來第一位通過公開招考的非黨副局長,走上工商部門副處級領導崗位的時候,他面對的是他完全陌生的工商行政管理業務。
自入工商局任職時,他雖然不是共產黨員,但卻能在思想上堅決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積極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自覺關注國家大政方針、工商系統的工作走向及改革舉措,隨時想將外界能夠實踐的典范與湘西本地的工商業發展相結合,身在其位,心憂其事。
1998年4月,湘西特大洪災,使得州財政大廈圍墻倒塌,水淹武陵大布市場,造成了業主極大的損失。他們情緒沖動,與財政局、保險公司意見對立并醞釀大規模上訪。州政府分管副州長指名要他帶州個體私營經濟協會的同志去處理此事。他二話沒說,親自帶了幾個同志去現場查看,聽取各方意見,穩定情緒,力求協調解決此事。經過三天艱苦、反復協商,最后方案得到受災業主、吉首市個體私營經濟協會、保險公司、建設單位一致同意并落實。這就是他的風格,自打他進入這個領域起,他就認定了自己要不顧艱難、忘我的工作,只要能解決問題,只要能讓湘西的經濟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不至于落在別的地方太遠。
1998年~2000年,他服從組織安排,欣然到古丈縣去任副縣長,縣民營經濟領導小組副組長兼民營辦主任,分管民營經濟。在他的積極工作下,古丈縣的民營經濟成為該縣新的財源、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了全縣上下致力發展民營經濟的新思路,一大批民營大戶涌現上來,小區建設連續不斷。
2000年9月,重新回到州工商局工作的他開始主管個體私營經濟監管科的工作。“新官上任三把火”,且不說,初接手該科時,他所提出的,后來得到省局個體私營經濟監管處好評的“五個一”工程,也不想說他結合省局2003年3月在常德會議布置的“陽光收費”工程,諸如此類的業績,在他的人生軌跡里比比皆是。反而是他的那一句——時代催發的,是趕上這個以經濟為中心的時代——讓我讀懂了他工作的抱負。
(二)學習的伴隨
張遠勝始終堅信,理論基礎越是扎實,越是能深刻體會到投身實際工作的意義。在2000年9月,重新回到州工商局工作,經歷了幾年的鍛煉的他,對工商局的管理工作有了更多的把握,信心也逐漸增強了。
2001年1月,張遠勝接手了分管培訓中心的工作。培訓中心自從“文革”后就沒有再舉辦了,而培訓的工作又直接關系著干部隊伍的政治、業務素質的高低。“既然不能從外界直接引進人才,那么,我們就自己培訓出適合本地工作需要的人才,人才是鍛煉出來的。”對此他如是解釋道,“毛主席不是還有這樣一句話嗎?‘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于是,他開始了整修培訓中心的工作:四次親到現場辦公,從配齊物資、場地整修、師資聘請到課時計劃,都一一把關。2個月后即恢復了辦班開課;同時,他自己還親自給全州工商系統新進人員和全州基層工商所長做專題講課,講《鄧小平理論與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講《WTO與工商行政管理》。
他明白一個人的力量就算再強,也是有限的,在努力增強自身業務能力的同時,更要致力于帶動科室和分管工作全系統業務能力的提高,頗有“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永遠不會干涸”的架勢。在局里,他堅持學習,收集工商執法案例20萬字以上,自費向國家總局郵購法規、業務書籍來學習;同時,他與分管科、分局同志們討論案例,交流思想。
2000年10月至12月,2004年10月至12月,張遠勝參加全省黨外縣處級干部中青班培訓;2001年~2003年,張遠勝參加全省工商系統湘潭大學法學院專業研究生課程班學習;2003年11月,張遠勝參加國家總局西南片執法培訓班(昆明)學習;2005年6月,張遠勝帶領相關業務科室同志赴湘潭工商局,學習業務知識與先進經驗。
都是學習,除了上面所說的向黨組織學習,向外界學習優秀經驗外,他還經常向基層的同志學習。自任職后,每年他都要下到基層去檢查工作,能解決的問題,立即解決掉;不能解決的問題帶回研究。
鳳凰縣是全國知名的旅游勝地,商業在這里逐漸活躍起來,為了避免商業不法行為造成的負面影響,為了摘掉鳳凰縣工商局全省執法質量考評不合格的牌子,在2004年,他與法規、注冊、監管、公交、消保等科室,分局負責同志下縣巡回指導,調卷、閱卷、講課,指導辦案,行程15天,行路950公里——而這樣的指導工作每年都要全面地開展一次。不僅如此,張遠勝每年都要到20個以上的所進行工作、業務指導,時間2個月以上,行程2000公里以上。
接受任務不講價錢,完成任務不打折扣。2005年度他分管個體私營經濟監督管理科、州個體私營協會、州工商學會;2006年度他分管個體科、州個體私營協會、政策法規科、市場規范管理分局;對于工作,他不滿足于停止不前;對于業績,他更嚴于要求創新;不但自己追求“新”的想法,更看重帶領同志們一起努力去創造新的業績。“埋頭干事謀發展,帶頭創新建佳績”,這是張遠勝的座右銘,也是他工作的表現。同時,也正是由于他的理論與實踐的切合實際,2006年,他被評為“全國個體私營協會系統先進個人”,得到了國家的承認。
(三)感恩母校
當我們開始談到大學生活時,他的思想一下子顯得年輕了許多,語氣也活躍了不少。
當時的81級是改革開放后,中南民族學院恢復辦學招收的第一屆大學生。張遠勝便是他們中間的一個。
他仍然記得當年去讀大學時候的情形。“身上穿著一套衣服,然后用袋子裝著一套衣服就興匆匆地到學校報到了。”話語中透著自豪感,“想當年讀大學可是一件稀罕事兒。”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經濟百廢待舉,學生的家庭條件大多艱苦,上大學不用交學費,學校的設施遠沒有如今這般好,當時的民院只有一棟教學樓,只有歷史、法律、政治、數學4個專業,共6個班,全校的同學都互相認識。在學校里,除了平時上課,在圖書館里看書,每個學期他們還帶上被子去農場勞動一周。
回憶起當時的大學生活,他感觸良多。“到了學校,到了宿舍,沒有被子,就給學校寫借據,從學校里借被子出來,等畢業的時候再還給學校,通常都是一床被子陪伴整個大學四年。在武漢,冬天時就得與寒冷奮斗,太冷的時候學校會給學生發放棉衣、棉褲等;夏季又太熱,就得與蚊子作斗爭。”他還自侃為“打蚊高手”。當年的他們,三套衣服便度過了民大的四年春秋。
“雖然當時的條件遠沒有今日這般美好,但那份快樂和充實也是現在的你們所體會不到的。不過你們也有你們的快樂和興趣,理想與追求。”在看見我對他所說的大學生活表示神往時,他這么告訴我。
當年的民院老師比學生多,但總共也不過600余人,老師300多人,學生200多人。學生與老師親密無間,空閑的時候經常去老師家玩,回來時常有老師揣進口袋里的糖,他們也不拘束,帶回來給喜歡吃的同學吃。逢元旦等節日的時候,大家一起聚會,當時擔任班長的他,便與幾個同學一起去請老師,老師也樂于去同學堆中玩,當時的聚會像開研討會一樣。
在大學里,一有空他便鉆進了圖書館,他愛看雜書,各種各樣的書都會涉獵一些,這也為他在處理各種問題時有著一些應對的資本,同時,他還收獲了幾許珍貴的感動,說到這件事情的時候,他的雙眼潤濕了——
在2001年學校50周年校慶的時候,他回到了學校,當年他們手栽的法國梧桐如今已被新植的樟樹取代,學校的風貌也有了太多的改觀,人非物也非,但在參觀新建成的圖書館時,有幾個圖書館的老師竟還和他招呼,“我認識你,張遠勝。”……
“下一步湘西工商部門將鼓勵民營資本積極參與國企改革,以前對民營企業關閉的公用事業、旅游業也將敞開大門,同時引導民營企業由粗加工走向深加工、精加工,大力扶持科技含量高的項目,讓湘西的民營經濟再上一個臺階,上一個檔次。” 他說,——“我心里裝著一張湘西發展的藍圖。”
Copyright? 2012-2014 中南民族大學校友會
技術支持:創明工作室 郵箱:techsupport@mindainf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