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蘭,女,苗族,貴州省黃平縣人,中南民族學院64級政治系學生,中共黨員,現任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州人大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1964年9月至1968年8月在中南民族學院(今中南民族大學)政治系學習,1968年12月至1970年3月大學畢業后分配到解放軍昆字602部隊鍛煉,1970年4月在貴州省錦屏中學任教,后調錦屏縣教育局擔任秘書工作。1974年1月到福建省連江縣婦聯工作,任干事。1983年6月到貴州省振華電子工業公司凱里八七三廠子校任教。1984年1月至1996年6月在貴州省黔東南州婦聯工作,任州婦聯主任(主席)、黨組書記。1996年7月至今在黔東南州人大常委會工作,任副主任、黨組成員、黨組副書記。榮獲過貴州省“三八”紅旗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中國組委會優秀獎、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等榮譽稱號。個人有關資料曾入選《中華巾幗大典》、《中國專家大詞典》、《科學中國人·中國專家人才庫》、《中國政界女性人名詞典》等書。
教育學生她循循善誘
潘文蘭有很多令人羨慕的成績,都是出自在政府部門工作的經歷中。但她最早并不是在行政機關,先前還當過教師,參加過其他各行各業的工作,如1970年4月她曾在貴州省錦屏中學任教,接著又在錦屏縣教育局擔任秘書, 1983年6月又到貴州省振華電子工業公司凱里八七三廠子弟學校任教。她坦言,心底里一直很喜歡教師這個職業,特別懷念以前在中南民族學院的學生時代的校園生活。
1968年大學畢業后,她被分配到解放軍昆字602部隊接受鍛煉,對于這段經歷,她記憶猶新:“那時候,是社會需要,也相當于勞動改造,但訓練很嚴格,每天要早起,穿戴整齊……”這是她踏入社會后的第一段人生經歷,雖然鍛煉的過程很是艱苦,但也使她受益頗深。通過這場洗禮,她磨練了自己的意志,鍛煉了自己的體魄,從而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身體和思想基礎。
部隊生活結束之后,潘文蘭便來到了她家鄉的一個山區當起了教師,直到1973年12月份。雖然時間很短,但她卻很懷念那段與學生共處的日子。在那里,她看到農村學校的教學條件非常簡陋,校舍十分破舊,學生除了課本外連本字典都買不起。他們有的冬天還穿著單衣,連基本的生活都保障不了,更不用提學習條件了。還有更艱苦點的,上學便成了奢望,一些女孩子因家庭貧困上不起學,常背著弟弟妹妹在學校周圍徘徊,目光里滿是期盼和羨慕……山里孩子求學的艱難和山里人對改變命運的渴望,使她深受震撼。于是她便經常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家訪,給學生補課。她特別關心家庭貧困的學生,擔心這些學生會因為環境的制約而屈服于生活。對于學生她循循善誘,經常教育他們要好好學習,將來走到外面的世界去,實現人生的價值。她所教過的學生,各行各業都有,有大學老師,有私營企業家等等。在她離開教師崗位后的多年里,很多學生都給她寫過信。一名私營企業家在信中寫到:“老師,我不會忘記你的,你在講臺上講過的話深深激勵過我,也因為你的話,我才有了今天的成功!”潘文蘭把這些學生的來信一直藏在身邊,以作為對那個時代生活的永久紀念。
對于如今的大學生,潘文蘭總是充滿著期待,她以自己為例,對年輕一輩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我們是國家培養的大學生,國家培養出一個大學生不容易,我們做的只是我們應該做的而已。”她覺得,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應該的,都是一個大學畢業生所必須承擔的責任。同樣,她認為我們如今的大學生,也應該以回報國家、建設國家為己任,為國家的發展繁榮添磚加瓦,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關愛婦女她一絲不茍
1974年,根據需要,潘文蘭被調配到了福建省連江縣婦聯工作,后來因為工作需要,她又被調到黔東南州婦女聯合會擔任主任(主席)、黨組書記。在這里,她一干就是12年,而在這12年里,她把所有身心都投入到婦聯的工作中。婦聯工作很繁雜,尤其是在這樣的山區,每天她都接手很多諸如婦女被丈夫虐待、性別歧視、學生分配不均等社會問題。想到婦女被虐待找不到訴說的渠道,找不到徹底解決問題的方法,她總是很揪心,仿佛是自己家的兄弟姐妹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似的。針對這樣的問題,她做了兩方面的工作,一是教導農村婦女要敢于斗爭,勇于斗爭,要學習利用法律知識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是發動她們積極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積極參與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比成績比貢獻,爭取改變弱勢群體的局面。同時她還在全州開展創建“五好文明家庭”的活動,大力營造和睦、團結、友愛的家庭和社會環境。另外,她還協助黨委培養選拔婦女干部,逐步消除少數民族女干部缺乏和斷檔的現象。同時,她積極參加打拐解救工作,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并充分發揮婦聯組織在民主參與和民主監督中的作用。在黨的正確理論思想指導下,她積極開展工作,帶領全體同志為黔東南婦女思想的進步發展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她所領導的黔東南州婦聯在1990年至1995年,分別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獎、貴州省“雙學雙比”競賽活動三等獎和一等獎(兩次),還獲得全國婦聯、全國綠化委授予的“三八”綠色工程先進集體稱號,兩次獲貴州省“三八”綠色工程獎及連續五年獲黔東南州綠化優質服務獎等。她本人于1986年被評為州直機關優秀共產黨員,1990年被評為貴州省“三八”紅旗手、省“雙學雙比”有貢獻領導干部、省綜合治理工作先進個人,2005年,她又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的稱號。
這種種業績和形形色色的榮譽,見證了她的兢兢業業,體現了她的一絲不茍。她對婦女同胞的關愛,從這些榮譽當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出來,那份濃濃的深情厚意,值得每個人去體味,去感動。
深入基層她滿腔熱情
潘文蘭先后在教育部門、婦聯組織和人大常委會機關工作過,她從基層到機關,從一般工作人員到領導干部,都懷著對民族地區的深深依戀之情,對組織培養的萬分感激之情,為促進民族地區的繁榮和發展,為回報祖國和人民的培育之恩,她始終堅持不懈地努力工作。她常說,“我們自治州境內居住著33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0.61%,切實加快民族地區的發展,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這是我們少數民族干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
1996年7月以來,她擔任了黔東南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分管人大民族工作和民族立法工作。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她卻越發感覺到自己知識的不足,因而她加強了對黨的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規和人大業務工作知識的學習,為的是更好地為百姓宣傳我國的法律,讓百姓更多地了解到我國的法律知識。
她還經常帶領州人大民族委員會的同志,深入到全州17個民族鄉和邊遠貧困鄉鎮,了解扶貧工作、財政收入、基礎設施建設、教育衛生和檢查貫徹實施《民族鄉行政工作條例》等情況,并走近群眾,體察民情,了解民意,反映群眾的呼聲,同時還對邊遠貧困的鄉村進行幫扶,為一些特困村、學校和單位積極爭取和協調項目資金30多萬元,為民族地區舉辦實用技術培訓、推廣農業新科技、資助失學兒童、修建鄉村公路和人畜飲水工程等各種項目,熱心為民族地區群眾解決了許多生產生活中的困難。
就這樣,她從一個大學畢業生,到一個中學教師,再到一個國家優秀干部,經歷了社會的考驗和生活的洗禮,最終沒有辜負母校的期望和自己的人生理想。每走一步,她總是踏踏實實,不敢有絲毫懈怠。盡管從事的工作形形色色,但每一份工作她都兢兢業業,可以說,她對每一片工作的土地都是用心在經營。
轉眼十年就過去了,時光總是不饒人,隨著年齡的增大,她即將面臨著退休。然而對于自己的工作,她卻始終舍不得丟棄。她說:“我是真不愿意離開這個崗位啊,真不愿意丟下這些工作撒手不做啊。不過,新人總是要代替舊人的,這個規律誰也沒法改變,但是一直干這個工作,多少產生了感情,總感覺手頭上還有好多事情要做,好多工作都還沒完成!”用她自己的話說:“民族事業是一輩子也做不完的工作啊!”
歲月逝去,而潘文蘭對工作執著的態度和熱情,從不曾消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