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世蘭,女,壯族,廣西柳州人。1988年7月畢業于我校中文系,現任伊曲(香港)服飾公司、廣西蘭雅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從1995年起,連續3次當選為柳州市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屆人大代表,并當選為市第十一屆人大常委會委員。
2009年3月,獲中國女企業家協會授予的“2008光輝之星--創新獎”榮譽稱號,同年12月,被柳州市婦聯和女企業家協會共同評為“十佳女企業家”之一。旗下的“伊曲”服飾憑借著高品位的個性設計和優良的服裝品質在同行業中獨樹一幟,暢銷全國許多城市,成為極具發展前景的精品女裝品牌。
從最開始的四臺家用衣車的小手工作坊,到今天的國內高級精品女裝品牌。今年5月,一場名為“夢想的力量”的講座讓民大師生深深地記住了一位叫計世蘭的女企業家。
回憶起民大,計世蘭說記憶中的民大就像一幅幅美麗的畫卷,仿佛坐在直升機上航拍:錯落有致的民族建筑、青色的琉璃瓦、煙雨朦朧的南湖,坐落在湖畔的雙子樓,通往文一樓的路,兩旁是整齊的梧桐樹,一直延伸向前……如詩如畫,從未在腦海里遺忘任何一個角落。
學生會的文體部長、民院“文藝三劍客”之一、校報學生記者……談及四年的大學生活,她說民大是夢開始的地方。
創業青春 譜寫夢想華章
“追求自己的夢想,創一個服裝品牌,路上有故事,有曲折,但我都堅持了下來。”計世蘭說自己是那種典型的“好了傷疤忘了疼”的人,她常說自己記不清這一路走來遇到過多大的困難,在她看來,所有的困難都是最大的財富。
1988年從民大中文系畢業后,計世蘭被分配到柳州工業品貿易中心擔任總經理辦公室文員,那時候的大學生被稱為“天之驕子”,作為第一個分配到那里的大學生,年輕的她并不滿足于禁錮在辦公室舒適而狹小的空間里。1991年,她毅然辭去了國營大企業的穩定工作,盤下了之前看中的一家商鋪,做起了當時新潮的化妝品生意,由于經營有方,她的化妝品店很快在當地有了一些名氣,生意十分紅火。
“下海以后,年輕氣盛,想做點什么來證明自己。”經營化妝品店成功之后,生意上春風得意的計世蘭承包了當時柳州市最豪華的酒店,但開酒店的計劃最終因為種種客觀原因擱淺了。經歷了一系列的浮沉之后,此時的她開始思考自己真正喜歡做的是什么?
小時候的一段經歷在這時候提醒了計世蘭:12歲的時候,在沒有任何尺寸的情況下,她就能用一塊布幫同桌做一件漂亮的襯衫。而進入了大學之后,計世蘭對于服裝的熱情更是有增無減,“成績好不代表不臭美”,談起大學時期的自己,計世蘭笑著說那時候的自己也“臭美”,喜歡穿一些“奇裝異服”來吸引別人的目光,父母當時還一度認為她的“資產階級思想”太嚴重,但崇尚自我的她依然我行我素,有時還會給身邊的朋友做一些漂亮衣服和飾物,讓人眼前一亮。計世蘭深信自己在服裝設計方面是有天賦的,所以,從家用衣車開始,計世蘭學起了服裝設計,開始了自己第三次創業的歷程。
1999年,計世蘭創立 “丹迪時裝”,取英文“崇尚時尚”之意,丹迪時裝店在當地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在柳州、南寧、桂林擁有了三家分店,此時的計世蘭她意識到該去注冊“丹迪”商標了,卻意外被告之“丹迪”這一商標已被義烏的某服裝廠搶注,這意味著一直以來的苦心經營到頭來都付諸東流。痛定思痛,這一個意外的打擊也更加堅定了計世蘭讓品牌走出去的決心。2000年9月,計世蘭將“丹迪”改名為“伊曲”,在香港和內地注冊了伊曲服飾責任有限公司,目標市場定位于中高層職業女性。
后來因為偶然的一次機會,使得伊曲在“改革開放的窗口”——深圳初次登場,也是第一次與國內外知名品牌同臺競爭,憑借著時尚的設計和悉心的經營,伊曲的銷量一度在商場服裝銷量里排行前三,在第一次與國內外知名品牌的博弈中嶄露頭角。
運籌帷幄 決勝千里之外
“曠世幽蘭獨自香,任憑蝶妒與蜂狂。含光斂傲不羈意,人間信是第一芳。”這是計世蘭的女兒--伊璩寫給媽媽的一首詩,字里行間流露出一個女兒對母親毫不掩飾的贊美。
計世蘭說女兒有不少寫給自己的文章,有時還會為自己填詞,她喜歡用“互相欣賞”來形容自己與女兒的關系,“育人是一件特別難的事情,母親有著莫大的責任。”有別于中國傳統的家長灌輸式教育,平時她更習慣用探討的方式和女兒交流。
facebook的首席運營官桑德伯格曾經感概:維持職業女性和母親這兩個角色的平衡,對任何一個女人來說都艱巨無比。家庭和事業似乎是擺在所有女企業家面前一道兩難的選擇題。而在計世蘭身上,這樣的矛盾卻被無形的淡化了。于女兒,她是值得欣賞的母親,可以對話的知己;于企業,她是運籌帷幄,值得追隨的領導者。
計世蘭身上有著跟一般意義上的“女強人”不同的氣質,與之相比,多了一份浪漫主義色彩和靈動的藝術氣息。這一點不僅僅體現在生活上,也體現在企業管理上。相比于“事必躬親,大包大攬”的管理方式,計世蘭的工作方式顯得更加人性化。對于企業在未來的發展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計世蘭總是自己提前制定各項規劃,然后讓企業按著既定的步驟有條不紊的進行運作。
“伊曲”每天都有大量的工作,計世蘭的責任便是指導和帶領大家走向一個更好的未來,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她很注重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每一個人都有機會,能夠在工作的過程中能學到東西,還能收獲豐厚的獎勵。”
“我不會被所謂的事業壓得喘不過氣來,我也會留出時間來給自己喝喝茶,看看書,聽聽音樂。”運籌帷幄于家庭和事業之間,享受著一種張弛有度的舒適狀態,計世蘭有著自己的人生哲學。
熱心公益 責任義不容辭
在優秀女企業家的光環背后,鮮有人知道計世蘭一直是 “春蕾計劃”(“春蕾計劃”是1989年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發起并組織實施的一項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女童重返校園的社會公益事業)的支持者之一。當被問及當時是怎么決定去參與這一公益計劃時,計世蘭說只是本能的覺得愿意去做,應該去做,在她看來,能夠幫助別人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除了公益事業以外,這些年來,計世蘭在參政議政方面也建樹頗多。從1995年起,計世蘭連續3次當選為柳州市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屆人大代表,并當選為市第十一屆人大常委會委員。走上參政議政這條路,計世蘭說這對自己而言也是一種偶然,然而,既然處在這個位置上,就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
“看到社會上有哪些問題,時常就想著怎么能夠把問題解決了”。計世蘭身上一直有一種俠女的氣質,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豪氣。
“提交議案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簡單,要著眼于民眾關心的問題,更要分清輕重緩急,前期要做充分的調研,后期要進行深入的探討。”計世蘭明白參政議政并不容易,甚至會耗費大量的精力,但“在其位,謀其事”,對于肩上的社會責任,她從來都是義不容辭。
這些年,弄潮于商海,也目睹了社會上種種風氣,談起現在即將畢業的學弟學妹們,計世蘭說:“一個做好自己的人就會非常有前景,社會上確實有一些不好的風氣,涉世未深的大學生或許會因此而感到迷失,我們常常會抱怨是我們選擇的崗位的問題,卻很少會意識到是沒有做好自己的緣故。”
對于時下熱門的創業話題,計世蘭講到了自己一位朋友的事業現在做得風聲水起,而他所從事的正是很多的人不愿意去涉足的城市綠化行業。“只要思路足夠開闊,機會總是有的。”與其對公務員之類的“鐵飯碗”職業趨之若鶩,計世蘭建議大學生們不如靜下心來去思考自己真正適合的是什么,認清自己,做好自己遠比隨波逐流難能可貴的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