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凌云老師站上領獎臺時,聚光燈下那略顯纖瘦的身影,卻能讓人感受到她身上的一股力量——那是對三尺講臺的執著堅守,更是一位工科教師深耕“芯”領域、培育新人才的堅定信念。
于武漢大學博士畢業后,凌云老師與民大結緣。她曾獲電子信息工程學院2024年骨干教師OBE教學競賽一等獎、學校第六屆科普講解大賽一等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項,發表論文10余篇,參與2023年省級一流本科課程“數字電子技術”課程建設。凌老師在深耕教學科研的同時熱心學生工作,擔任碩士研究生導師、2023級通信2班班導師。今年暑假,她在湖北省第九屆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工科組中拔得頭籌,也由此開啟了教學道路上的一次全新探索。

承澤反哺:競賽中提升,教學中回饋
在民大“以賽強師,以文化人”的育人理念引領下,凌云老師的備賽過程不僅是個人的突破,更是一場集體攻堅。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組織專家指導與經驗分享,為參賽教師搭建起一座經驗之橋。多輪選拔、專項培訓與模擬演練,構成一段持續向上的階梯,幫助凌老師在數月之內實現了從“摸不著參賽門道”到“掌握啟發式教學密碼”的蝶變。與此同時,電信學院為凌云老師組建了專業指導團隊。團隊不僅針對參賽節段選取與教學環節設計提供細致指導,更對20個教學節段逐一打磨,力求精益求精。面對榮譽,凌老師總把桂冠輕輕放在背后,感念學校和學院的有力托舉。
于凌老師而言,這場比賽的最大收獲遠不止一紙榮譽。“講好一門課”的背后,她投入了大量時間與精力,通過高強度的學習與高頻次的磨課,逐步掌握了啟發式教學的核心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助力學生觸類旁通、推動理論與實踐融合。她將有價值的參賽經驗系統反饋于日常教學,實現“以賽促教”的實質轉化——將先進的教學理念融入教學,把演練中的互動技巧用于課堂,使“以賽促教”真切轉化為學生眼中“更有溫度的課堂”和心中“更有收獲的成長”。
在民大“以文化人”的育人旗幟下,凌老師不僅贏得了個人的榮譽,更接過了育人使命的接力棒,以自身的成長,推動更多學生的成長。

教學明道: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
談起教學,凌老師眼中永遠熱烈而自信。“我一直很熱愛教學,也很喜歡這份工作。因為自己喜歡所以總是會想著把它做得更好。”
“我不能辜負學生。”談及教學初心,凌老師的語氣格外認真。她主講的“集成電路”作為一門交叉學科,涉及電子、通信、材料等多領域知識,教學難度較大。以往,她習慣多渠道查閱資料,將知識掰開揉碎灌輸給學生,力求把知識講解得全面、透徹。然而,工科注重實際應用,學生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凌老師逐漸意識到,“填鴨式”教學難以適應工科的培養需求,而此次參賽經歷恰好為她指明了轉變方向。
如今,在課堂上,凌老師的身份更像一位“引路人”,她將集成電路設計思路和常規方法教授給學生,將其帶到“路口”,進而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如何優化設計,完善路徑;或另辟蹊徑,探索其他的優化設計方案。從以教師“教”為主到以學生“學”為中心,這不僅是教學方法的革新,更是教學理念的深化。始終不變的,是凌老師“不愿辜負學生”的信念。她坦言自己的教學仍任重而道遠,但懷著對教學的熱愛與對學生的責任,她愿在這條漫漫長路上持續求索,砥礪前行。
“芯”火相傳:教學中啟智,科研中育人
走進“CMOS數字集成電路設計”的課堂,總繞不開一件“大國重器”——芯片。因為這門課還有個更通俗的名字:芯片設計。芯片雖小,卻承載著重大的使命擔當。作為高校教師,凌老師深知在教學中融入“科技自立自強”理念的必要性。
課堂上,她將教材中的基礎知識與前沿技術動態緊密關聯,以當下國內外現實問題為切入點,從事關國運的科技封鎖案例,講到企業間的風云博弈,將“科教興國”的宏大敘事滲透到每一堂課中。她以華為昇騰AI芯片為例,拆解芯片架構的奧秘;帶領學生了解長江存儲,分析國產存儲芯片如何打破封鎖。通過這樣的案例教學,抽象的理論知識變得具體而生動,時事中蘊含的價值導向也不再空洞。
科研是教學的源頭活水,教學則是科研的試金石。作為科研團隊的核心成員,凌老師每周定期組織學生開組會,用不同領域的碰撞,來激發意想不到的靈感。她將Nature及其子刊上的前沿技術引入課堂,借助最新論文的創新思路拓展學生的學術視野。同時,學生在課堂上的提問與教學反饋,也能為她的科研帶來一定的啟發。這種教、學、研一體的良性互動,既保證了課程內容的前沿性,也增強了科學研究的實際導向。“工科生必須了解學界和業界的最新動態”是凌老師一貫堅持的教學原則,因此她的課堂從不鼓勵學生“關起門來讀書”,而是強調開闊視野、緊跟時代,在時代潮頭中成長為國家需要的“新工科”人才。
“不辜負學生”的信念在心中回響,站在青教賽的節點展望,凌老師的目標堅定而清晰。以賽促教,以研育新,她將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的金課標準融入民大的育人沃土,在一次次的思維碰撞與對“突破”的追問里,科技報國的種子,已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靜待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