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普及是一種社會教育,它如同一根系帶,連接著廣大群眾與科學教育。我校歷來重視科普工作,作為推動科普工作重要環節的科普講解大賽也倍受關注,師生在省、市、國家級比賽中屢獲大獎。在最近舉行的第三屆國家民委系統科普講解大賽中,我校化材學院李琳教授和資環學院楊凱倫同學歷經層層選拔,一路過關斬將,最終以第一第二名的好成績雙雙榮獲一等獎,并將代表國家民委系統參加全國大賽。
李琳:參加科普講解大賽,是內心的選擇
本次大賽中,李琳老師斬獲全場最高分,贏得專家和觀眾的一致認可。于她而言,下定決心參加大賽,既是服從學校的安排,更是遵從自己內心的選擇。“科普是課堂教育與服務社會之間的一道橋梁。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在做好課堂教育的同時,也要做好社會服務工作。我愿意將自己所了解的科學知識以科普的形式傳播給大眾。”
參賽之前,李老師曾也有過猶豫。身為一名地道的湖北人,她的普通話多少有些不太標準。“別人是一口流利的廣播腔,同他們一比,我遜色不少。”李老師笑稱。從不畏艱險的她還是堅定了決心,“不要認為自己不可能,要敢于去挑戰不可能”。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為呈現良好的舞臺效果,李老師在講解詞上標滿了拼音,一遍遍地朗讀、練習,不斷地完善著自己的發音。
“‘我’就是神奇的催化劑”,這是李老師參賽的選題,催化劑正是她的科研方向。即使是最擅長的領域,準備材料的過程仍然荊棘層生。科普同她所熟知的教學、科研不盡相同。離開了熟悉的講臺,面對的是來自各行各業、各個年齡階段的人群,如何將龐大的知識體系用極具邏輯性的話語和幽默風趣的方式演繹講解,對于一個常年身處校園的老師來說,并非易事。考慮到聽眾對化學的了解程度不一,在調用專業知識的同時,李老師查找了大量關于“社會對催化劑的認識”“催化劑在生活中的應用”等方面的資料。“做科研是在學科領域向深挖掘,而科普則是運用邏輯思維將浩如煙海的文字濃縮成一張紙,是一個把書變薄的過程。”
受疫情影響,得知賽事如期舉辦時已是9月。短短的一個月內,李老師需承受教學工作、科研工作、學院工作和家庭孩子的多重壓力,繁忙的事務壓得她喘不過氣。既然選擇,就要拿出征服的勇氣,李老師為這場比賽做足了準備。一個月中,她憑借自己對科普工作的興趣和熱愛,克服劣勢,補全短板,延伸長板。獲得一等獎是意外之喜,其實也在情理之中。
談及參賽感受時,李老師認為,比賽的核心不是形式而是內容,而且自己在比賽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收獲了很多,感謝并感恩。她寄語同學們:要敢于突破自己,要對自己有充分的信心;在相信自己的同時,要付出百倍的努力。
楊凱倫:在大賽中學習積累,提升自我
2018級的楊凱倫同學在此次大賽中的表現同樣可圈可點,以僅次于李琳老師的成績躋身一等獎。身為資源與環境學院的學生,楊凱倫喜歡待在實驗室里,感受科學,探索真理。“我想通過科普講解大賽拓寬自己的眼界,不斷學習、積累經驗,提升自己。”
“中國是稀土出口量最大的國家,稀土在我們國家就相當于石油在中東的地位。它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但并不被大眾所了解,也許還有人認為稀土只是土,但事實上它代表著高新技術和國防科技領域的進步。如果沒有稀土發光技術,我們手機屏幕的色澤都不會這么靚麗。我作為一名科普講解者,有必要讓大家來了解稀土,改變對它的固有印象。”鑒于此,楊凱倫將稀土元素的發光技術選為講解的主題。
釀造精品的過程總是艱巨的。楊凱倫翻閱了許多稀土方面的相關資料,并積極地向學院老師請教。“困難還是蠻多的,比如展示的PPT一直達不到我的期望,稿子也是一直在打磨。開學時,我還在準備一些考試,時間很緊張。關關難過關關過,PPT和稿子都經歷過反復的修改,利用碎片時間提高自己的效率。”幾乎所有的空余時間,都被她用于準備比賽。她充分利用上課時間,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在認真準備比賽的同時保持好的學業成績。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回首再看來時路,楊凱倫滿懷感激。“最大的感受是想感謝。感謝學校給我這么好的機會;感謝學院信任我的能力;感謝一直鼓勵我的父母和支持幫助我的朋友們;也想感謝自己,即使很疲憊也沒有放棄!”
告別火熱的九月,深秋已至。今年年底,李琳老師和楊凱倫同學將攜手出征全國科普講解大賽。對科學的追求,對科普的熱忱,也將陪伴并照亮這一對師生的征程。
(編輯:劉虹 來源: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