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陳峻俊
畢業院校:武漢大學
學 位:博 士
職 稱:教授、博士生導師
聯系郵箱:junjuncen@163.com
學術兼職:中國新聞史學會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史研究委員會副會長;中國高校影視學會理事、民族影視專委會秘書長;湖北省新聞傳播教育學會副會長。湖北省新聞工作者協會理事。國社科基金評審專家,國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評審專家,教育部項目評審專家,教育部學科評估專家。湖北新聞獎第35屆至第39屆評委。中南民族大學民族文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中南民族大學民族文化傳播團隊負責人。
學習、工作簡介:
中共黨員,副院長,新聞傳播學碩士生導師。本科畢業于中南民族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獲得學士學位,研究生畢業于華中師范大學新聞學專業,獲得碩士研究生學位,2008年畢業于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獲得博士研究生學位。長期從事民族文化傳播與媒介理論方向的研究。省級精品課程《新聞學概論》主講教師,主持校級在線課程《解碼新聞寫作》。
一、代表性成果
(一)著作
◆著作:符號的魅惑:網絡消費文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主編:現代媒介與民族文化傳播、現代媒介與民族文化傳播(第三輯),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2016。
◆主編:現代媒介與民族新聞傳播,湖北人民出版社,2019。
◆參編:民族文化傳播研究(2015),湖北人民出版社,2015。
◆參編教材:新聞理論概要,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6。
(二)學術論文
1.試論新聞傳播過程中傳播者的不在之在,湖北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新聞與傳播》2006年第12期全文轉載。
2.淺析網絡時代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新特點,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新華文摘》2007年第11期題錄,《中國民族報》2007年5月18日摘錄。
3.融媒時代民族文化傳播與媒介記憶生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5年第11期。
4.我國新媒體語境下民族文化傳播研究的學術地圖,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6年第8期。
5.蝴蝶歌:唱出瑤家兒女的情和愛,光明日報,2021年6月20.
6.民族文化傳播:概念、指向、方法和展望,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21年第3期。
7.從共情開始講好中國故事,中國民族報,2019年12年31日。
8.網絡傳播民族文化的意義與特點,當代傳播,2014年第3期。
9.電視與傳統文化的社會互動研究——基于女書村落的民族志調查,當代傳播,2012年第4期。
10.網絡數字鴻溝的個案研究與對策思考,新聞界,2008年第2期。
11.邊際效用原理與媒介符號價值,新聞愛好者,2007年第7期。
12.互動與滿足:B站ACG亞文化群體認同風格與行為研究,新聞與傳播評論,2022年第3期。
(三)主要科研項目
1.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媒體語境下我國民族文化傳播路徑創新研究》(立項號18BXW079,在研);
2.主持中央高校科研基金重大項目《社會轉型期媒體公信力研究》(立項號CSP21011,已結項);
3.主持湖北省社科項目《新媒介傳播對湖北民族地區文化生態的影響機制研究》(立項號2011LW054,已結項);
4.主持湖北省教育廳項目《我國消費文化傳播與新媒體責任研究》(立項號QSY09035,已結項);
5.主持湖北省民宗委重點項目《現代傳播媒介與武陵山片區民族文化生態轉型研究》(立項號QSZ13011,已結項);
6.主持湖北省教研項目《基于專業特色打造的民族新聞傳播教育改革與創新》(立項號2020283,在研);
7.主持中央高校基金重點項目《網絡消費文化研究》(立項號CSZ12008,已結項);
8.主持中央高校基金專項《民族院校形象傳播研究》(立項號CSP21018,已結項);
9.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研究》(立項號12&ZD018,已結項);
10.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日本館藏近代以來中國留日文藝理論家文獻資料整理與研究》(立項號12&ZD163,已結項);
11.參與湖北省社科基金項目《跨文化傳播背景下的武當山道教文化產業發展》(立項號07069,已結項);
12.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跨文化傳播視野下當代價值觀調查項目的中國認知研究》(立項號21BXW045,在研)。
二、獲獎情況
(一)指導學生作品獲得湖北省“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湖北省大學生新聞傳播教育創新實踐技能競賽一等獎、“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三等獎等省級以上獎項40多項。
(二)獲得首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大賽一等獎,湖北省教學成果二等獎,湖北省第三屆青年學者論壇二等獎,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傳播教育學會成果推優等榮譽,獲得湖北省大中專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工作者,校級三育人先進個人,校級十佳青年教師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