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陳琳 審核:謝嵐 上傳:陳琳
本站訊(通訊員:周依琳 攝影:周依琳)10月15日下午,“共享民族事務治理經驗 助力構建瀾湄國家命運共同體”國際研討會分論壇三“文化傳承與互鑒”在文一樓101會議室舉行,本次分論壇由文學與新聞傳播學語和外國語學院兩院聯合承辦。論壇上半場由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生導師杜穎卉主持,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陳峻俊教授擔任評議嘉賓。論壇下半場由外國語學院副院長、碩士生導師李明副教授主持,外國語學院副院長、碩士生導師李敏杰教授擔任點評嘉賓。

上半場主持人 杜穎卉老師

上半場論壇現場

上半場發言人
在上半場分享環節,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七位發言人依次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瞿山鑫老師聚焦瀾湄流域的多語治理與文明互鑒,倡議構建區域語言生態共同體;博士生李婷婷分析了非遺短視頻用戶如何通過儀式化互動建構集體記憶的路徑;碩士生黃宇翔探究了在漢留學生對荊楚文化的轉文化傳播實踐;博士生李開禎祉、碩士生廖芊涵以貴州“村BA”為例,闡釋了鄉土文化“在地全球化”的路徑;博士生章翔解析了影視旅游賦能傳統文化的互動儀式傳播機制;博士生底云飛從身體、符號與儀式維度,探討了八極拳習練者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成邏輯;碩士生彭瀚江則以“甲亢哥中國行”為個案,剖析了數字時代民間傳播者的跨文化實踐特征。

陳峻俊教授進行點評
在點評環節,陳峻俊教授高度評價了研究成果,并逐一提出了深化建議,包括理論概念的精準界定、研究方法的拓展以及案例代表性的增強。最后,陳峻俊教授以“未來已來”作為結尾,鼓勵師生在“共情、共識、共享”的傳播環境下,持續探索文化傳承與互鑒的創新路徑。

下半場主持人 李明老師

下半場論壇現場
下半場發言人
在下半場分享中,外國語學院六位碩士生和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班志斌老師同樣逐一匯報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班志斌老師分享了關于AI賦能傳統文化創新傳播的思辨性研究成果,從“記憶與認同”視角探討人機共生理念;碩士生趙虹鈞以華為企業外宣為例,探討了企業如何助力國家形象塑造與文明交流互鑒的議題;碩士生周艷麗從關聯理論視角系統分析了《檀香刑》中文化負載詞的英譯策略;碩士生王伊文基于語料庫對《哪吒2》英文影評進行了態度分析;碩士生韓燦燦及其團隊通過對比《喜福會》與《哪吒2》,剖析了中華文化出海評價轉變的深層原因;碩士生王靖媛梳理了中國電影在泰國的傳播歷程與挑戰;碩士生范雨欣運用積極話語分析研究了《中國日報》國際版對武俠形象的建構影響。

李敏杰教授進行點評
在點評環節,李敏杰教授對下半場分享同樣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肯定了研究成果的前瞻性,并對發言人的匯報逐一提出了細致、中肯的改進建議,涵蓋研究時效性、理論框架適用性、語料樣本規模、論證客觀性以及文化概念深層挖掘等方面,為后續研究指明了深化方向。
本次“文化傳承與互鑒”分論壇在熱烈的學術交流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