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成立的民族文化傳播研究學術團隊歷任負責人為高衛華教授、黃迎新教授,目前負責人為陳峻俊教授。骨干成員來自新聞學教研室、廣播電視學教研室、廣告學教研室。該團隊能形成合力,較好地完成各項任務,是一支務實肯干、奮進敢闖的團隊。2016年民族文化傳播研究中心被學校批準為校級研究中心。
團隊成員的突出表現受到各級校友和領導的表揚。近五年,團隊圓滿完成上級交給的校慶70周年宣傳片拍攝任務。每兩年舉辦一屆的全國大學生民族影視作品大賽獲得多方贊譽。組織骨干成員暑期申報國社科重大項目;每年寒假舉行線上線下學術講座打磨成員擬申請項目。同時,團隊提倡教學科研相互促進,團隊成員的三個組成專業中,新聞學是國家級一流專業,廣告學與廣播電視學是省級一流專業。團隊成員申報的各級教研項目獲得立項近40項;獲得省級教研成果十多項;指導學生在省級以上科創比賽中獲獎近200項。
一、團隊目標:
為民族地區特別是中南部民族地區的文化傳承與保護、媒介生態建設、民族文化影像與新聞傳播等方面提供有建設性的對策,形成“產、學、研”互動共進,解決民族地區文化傳播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同時,本研究中心致力于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文化與新聞傳播理論體系,為民族地區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服務,為民族地區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健康發展服務。
二、團隊思路:
圍繞特色與優勢,繼續鞏固已有研究,鼓勵年輕學者加入團隊后找到研究方向,通過定期舉辦學術會議與參加研討等形式,擴大知名度與增強凝聚力。
(一)繼續加強科研課題申報、論文發表等方面的工作,尤其是維持國家社科項目和C類D類刊物的持續發展態勢。
(二)組成假期民族地區調研的小分隊,予以經費支持,在民族文化與新聞傳播、民族地區媒介生態、民族地區品牌傳播等領域有更多滿足民族地區需求的研究。
(三)充分利用高校影視學會民族影視專業委員會和中國新聞史學會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史研究委員會兩個陣地,更多鼓勵本團隊成員參與兩個組織的工作,擴大團隊對外影響力。
(四)堅持以書代刊的形式出版民族文化與新聞傳播各專題研究,成為團隊、相關研究者、研究生發表成果的平臺。
(五)對團隊經費進行合理使用規劃,在符合財務政策的情況下加大經費的使用。
三、團隊特色:
以新聞傳播學科教師為核心,圍繞民族新聞、民族品牌傳播、民族文化傳播與跨文化傳播等研究領域開展中南部特色研究,在全國民族文化傳播研究領域已有一定的知名度。
(一)團隊成員主要運用新聞傳播學相關理論研究民族文化傳播的規律、戰略與方法,研究優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效果的路徑。借助相關學科優勢,拓展新聞傳播學交叉研究領域,推動民族文化與新聞傳播的理論創新。運用視覺傳播和文化傳播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民族文化影像傳播。
(二)通過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保障了本學術團隊的有效運行。
1、設立3個研究所,重新分配研究人員,形成戰斗小分隊。3個研究所:民族影視傳播研究所、民族地區媒介研究所、民族地區品牌研究所。由此可以聚焦研究對象,形成團隊聚合力。
2、制訂團隊科研獎勵辦法,以績效鼓勵成員開展高層次研究,優先資助出版著作、論文發表、外出田野調研者。
3、開展多種形式的內部討論和交流。每學期至少開2次內部研討會,成為內部交流信息、碰撞學術思想和討論團隊發展的主要方式。另外,通過QQ群、微信群、微信訂閱號等形式發布重要會議信息,將線下學術討論延伸到線上。
(三)以課題申報為驅動力,引領開展學術研究。
(四)以論文發表為考核指標,鼓勵團隊成員集腋成裘。鼓勵成員克服畏難情緒,各自制訂研究計劃,腳踏實地開展研究。
(五)以對外影響力為最終目標,不斷擴大團隊聲譽。
四、團隊優勢:
團隊有“四力”:活力、潛力、凝聚力、影響力。學科互補,成果扎實。
1、年輕有為。近1/3為教授, 90%為博士學歷。形成以中青為核心骨干力量的學術梯隊,70后為主力,80、90后在后承接。
2、學科互補。主要是新聞、廣告、廣播電視等專業教師。聚集在“民族文化傳播”旗幟下,開辟新的領域,形成一股合力。
3、學術潛力。從2019年12月至今,共獲得16項縱向課題,其中國家社科3項、湖北省社科2項、國家民委2項、中央高校專項9項。團隊1名成員獲得全國青教賽二等獎,1 人獲得中國節日影像志立項,兩人入選教育部中宣部雙千計劃(2020、2022),充分證明成員有竟爭力,有實力。從2017年12月至今,本研究團隊發表論文41篇,其中CSSCI刊源達20篇,包括《新聞與傳播研究》(1篇)、《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篇)、《現代傳播》(2篇)、《新聞大學》(1篇)、《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4篇)。
4、舉辦各類活動增加凝聚力。以團隊名義連續舉辦全國性研討會與大賽,舉辦中國新聞史學會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史研究委員會常務理事會與學術論壇(2016年),舉辦第第一屆至第四屆中國高校影視學會民族影視專業委員會全國大學生民族題材影視作品大賽(2017年至今),湖北省新聞傳播教育學會年會(2022年,待辦)。
5、學術影響力持續增強,在民族文化傳播領域獲得更多的話語權。2019年陳峻俊當選中國新聞史學會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史學會副會長,2021年黃迎新當選中國高校影視學會民族影視專業委員會副會長。至此,民族文化傳播研究兩大組織均有我校領導席位,湖北當地學界、業界也認可我校為民族地區培養新聞傳播人才的突出貢獻,均說明我校該領域的研究獲得同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