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下午,“法霽講壇”第67期講座在學術交流中心舉行。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證據學研究所所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文瀾學者”、北京偵探推理文藝協會會長、國際足聯道德委員會委員何家弘教授應邀主講,帶來題為“神明裁判——文學與法學的敘事”的精彩講座。西南政法大學梁坤教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劉建華副教授擔任與談人,百余名師生到場聆聽,講座由我校法學院周遵友教授主持。

講座活動現場。 法學院供圖
何家弘教授從自身經歷談起,分享了從文學青年轉向法學研究、再回歸文學創作的心路歷程,由此引出“神明裁判”這一貫穿人類司法文明的古老話題。他系統梳理了神明裁判的歷史脈絡,從中國古代盟誓、《漢謨拉比法典》到古羅馬與伊斯蘭傳統中的宣誓制度,再到火審、水審、動物審等儀式化審判方式,展現了早期司法如何借助“神意”實現裁決。

何教授與師生在活動中交流。 法學院供圖
何教授指出,神明裁判雖非科學的查案方法,但其背后所蘊含的權威性、公正性與終局性,與現代司法證明理論存在深層聯系。他以審訊方法從古代“五聲聽獄”到現代“軟審訊法”的演進為例,闡釋了司法實踐中識別謊言技術的發展脈絡。
與談環節,梁坤教授認為,神明裁判的思維反映出信仰對法律秩序的補充作用。劉建華副教授則強調專業深耕的重要性,并探討了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在刑事證據中的潛力與挑戰。
現場互動熱烈,同學們就神明裁判的歷史意義與現代啟示等問題踴躍提問,何教授一一作答并贈書留念。講座在師生們的掌聲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