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科學學院網絡工程系教師黨支部組織師生開展護鳥生態公益志愿服務實踐活動
作者:黃海軍、楊波、朱劍林 編輯:祝夢歡 上傳:祝夢歡 審核:王魏芳、柯尊韜 發布時間:2024-09-04 瀏覽次數:
2024年8月29日,計算機學院網絡工程系教師黨支部再次帶領學生志愿者,與武漢市觀鳥協會在天興洲聯合開展了“開學第一課|天興洲護鳥凈灘”的服務實踐活動。這既是民大學子踐行新時代使命擔當的實際行動,也是描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生動寫照。

志愿者大合影 吳惠萍攝

武漢市觀鳥協會實習生劉慶凡說明本次活動任務 王海芳攝
本次活動的主要任務是撿拾江水退去后遺留在大堤上、樹梢間的泡沫塑料垃圾,以迎接即將來此越冬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和其他遷徙鳥群。觀鳥協會的王海芳老師和楊林老師為同學們現場培訓了凈灘撿拾垃圾的注意事項并發放相關工具。同學們分成4組,拿著夾子、蛇皮袋等工具投入到了活動中。易拉罐、玻璃瓶、塑料泡沫、包裝紙袋等各種各樣的垃圾被同學們一一收集清理,收入袋中。

大堤旁的垃圾裹著泥沙,被同學們撿拾收集 楊波攝

撿拾掛在樹叢中的塑料垃圾 楊波攝

撿拾沙灘上的塑料袋 王海芳攝

伸長手臂清理樹叢中的塑料泡沫 王海芳攝

大量白色垃圾被同學們收集清理 楊波攝
在撿拾垃圾的間歇,同學們充分感受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不遠處幾只白鷺在江水退去后的灘涂上閑庭信步,三兩只灰頭麥雞也不時加入它們。經過一個小時的清理,5只蛇皮袋裝得滿滿,被運往天興洲鄉政府指定的垃圾集中處理點。

天興洲鄉政府指定垃圾集中處理點 王海芳攝
隨后,師生們來到天興洲黑鸛保護宣傳中心,認真聆聽了觀鳥協會保護黑鸛的歷程。從2014年首次發現黑鸛到如今的全面保護,天興洲的生態環境經歷了諸多挑戰。垃圾污染、游客干擾等問題曾一度威脅到黑鸛的生存。在提問互動中,同學們進一步認識到,生態保護是一項長期且艱難的工作,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如果意識不轉變,垃圾永遠撿不完”。

認真聆聽講座 王海芳攝

同學積極分享活動心得 王海芳攝
共筑綠色夢想,踐行共同體責任
在此次活動中,教師們以身作則,與學生們并肩參與,言傳身教地將環保意識融入到公益活動之中,共同上好“開學第一課”。同學們感受頗深,紛紛表示“每一次環保行動,是對生態的守護,更是對未來的承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需要落實到具體行動中。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保護每一只黑鸛的安然棲息,守護每一片干凈的沙灘,就是守護中華民族的綠色夢想。作為新時代的“四有”好青年,同學們深刻感受到自己肩負著保護環境、守護家園的使命。
天興洲的黑鸛保護之路,正是同學們踐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寫照。從最初的鳥類監測到如今的全面保護,背后凝聚的是社會各界的團結與努力。而計科學院的廣大師生,也將在未來的生活中,以實際行動踐行這種精神,為保護環境、建設美麗中國貢獻力量。

計算機科學院志愿者在天興洲大堤上 王海芳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