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與塔里木大學在胡楊遺傳多樣性研究上取得新進展
作者:吳智華 來源:
胡楊(Populus euphratica Oliv.)和灰楊(Populus pruinosa Schrenk)隸屬于楊柳科楊屬胡楊組,是世界干旱區荒漠河岸地帶的優勢樹種,在維持干旱區生態系統平衡、遏制荒漠化和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目前,中國胡楊和灰楊的遺傳分化及其如何受到地理和環境因素的影響尚未見系統性報道。
近日,我校生科學院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工程中心團隊與塔里木大學李志軍教授團隊聯合在植物學國際期刊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發表題為Phylogeography Reveals Geograph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Driving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of Populus sect. Turanga in Northwest China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闡明了地理隔離和環境異質性決定了胡楊組現存的遺傳格局,發現南疆胡楊組居群遺傳多樣性高與地理結構和較強的基因流有關,為胡楊組遺傳分化受地理和環境因素的驅動機制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也為深入開展胡楊組多樣性的保護提供重要的遺傳學基礎。該論文由中南民族大學與塔里木大學聯合指導的博士研究生蓋中帥為第一作者,塔里木大學李志軍教授和中南民族大學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工程中心吳智華博士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這也是我校生科學院與塔里木大學圍繞胡楊等邊疆植物的多樣性開展系列深入合作以來,繼合作出版學術專著《胡楊和灰楊抗旱的生理及分子機制研究》之后的又一合作成果。2021年我校生科學院還聯合塔里木大學、西南民族大學開展了對包括胡楊木資源在內的邊疆科考活動;行程遍及胡楊木在我國的棲息地;正是前期的工作基礎,由中南民族大學吳智華博士與塔里木大學李志軍教授聯合申報的2021年國家自科基金地區基金獲得立項,成為進一步研究胡楊木在荒漠等極干旱地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標志性進展。

研究成果截圖。科學研究發展院 供圖
我校生科學院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工程中心團隊,長期從事野生、馴化植物資源的收集、開發、利用與保護,并運用生物信息學、分子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等技術解析植物適應性演化機制,在全球金腰屬植物的修訂、新疆胡楊木和紅花等特色資源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在新疆、青海、西藏等建立了多個產學研合作基地。
原文鏈接:
https://doi.org/10.3389/fpls.2021.705083
(編輯:劉虹 來源:科學研究發展院)
責編:劉虹 審核: 上傳: 發布時間:2021-0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