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道中華”公眾號刊發我校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院李安輝教授及其博士研究生鄧婕的原創文章《今天,我們為什么要紀念他》,回顧了炎帝這位中華人文始祖的歷史功業。該文是中央四部委鑄牢基地委托項目(JDW23003)階段性成果之一。

傳說每年農歷四月廿六日是炎帝華誕。2025年5月23日,乙巳年拜謁炎帝神農大典在湖北隨州隆重舉行。海內外炎黃子孫齊聚烈山,尋根拜祖,增強血脈認同,凝聚復興力量。在湖南炎陵、會同,山西高平、陜西寶雞、河南商丘、焦作等多地民間,每年也有祭祀炎帝的活動。
炎帝又稱神農、厲山氏、連山氏、烈山氏、朱襄氏,上古時期著名氏族首領,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
然而網上卻有言論將炎帝及其貢獻虛無化,這是極為錯誤的觀點。
在炎帝華誕之際,“道中華”和你一起回顧這位中華人文始祖的歷史功業。
(一)多面手炎帝到底有多牛?
炎帝之所以被世人冠以“神農”的稱號,是因為“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白虎通義》)。
中華文明在其形成之初,炎帝神農為天下萬民開創了農業、桑麻業,發明了制陶、弓箭、五弦琴、中醫藥等,使社會各領域得到普遍發展。
在中國文化史上,人們把與農業相關事物的起源大多歸功于炎帝神農。東漢時期嘉祥的武梁祠畫像石上就有神農氏耕田的圖像。
古代文獻典籍記載,神農精通稼穡、教民種植五谷。如西漢末年的緯書《春秋元命苞》載:“神農生,三辰而能言,五日而能行,七朝而齒具,三歲而知稼穡般戲之事”。
《禮記·祭法》亦載:“是故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谷。”炎帝神農成為帝王后,作為農業種植的引領者,推動了農業的興起。
耒耜是一種古代農具,它的出現是農業發展的里程碑,使人類社會開始步入真正意義上的農耕發展之路,標志著從原始采集漁獵時代過渡到農耕時代。
在《周易·系辭下》和《古今事物考》中均記載,神農教人“日中為市”。神農設立集市,讓各部落之間在中午進行的物品流通與貿易,被后世稱為“日中市”?,F今湖北隨州厲山鎮仍保留著“日中街”的地名,它蘊含著人們對神農“日中為市”的歷史記憶與紀念之情。
相傳,神農發明燒陶的土窯,并用陶器盛放加工谷物。
《古史考》載:“及神農時,人方食谷,加米于燒石之上而食之?!?/p>
燒石是早期的燒制器物。在陶器發明之前,人們使用黏土燒制的低溫紅陶儲存食物。而用陶窯燒制的陶器更加堅固耐火,使得烹飪器具得以改進,為手工業發展奠定基礎。
在湖北神農架一帶流傳著“神農嘗百草”的傳說。炎帝用一條名為“赭鞭”的神奇鞭子鞭打百草,就能了解植物的藥性,避免了人們藥物中毒的風險。
清吳乘權《綱鑒易如錄》載,民有疾病,卻還不知用藥之時,炎帝神農便開始體察草木的寒、溫、平、熱之屬性,每天親嘗百草,遭遇七十種毒草,終于了解各種植物的藥理,然后為民治病,成就了最早的醫學。
《神農本草經》是對起源于神農嘗百草的中醫藥實踐的系統總結,奠定了中華民族中醫學文化之根基,書中收錄的黃芪、白術、地黃、石斛等中藥至今仍在臨床中廣泛使用。
他在神農架地區采藥時,還教當地人民“架木為屋”,以避野獸;“架木為梯”,以助攀爬。
東漢桓譚《新論·琴道》載,神農上法天,下法地,削桐木制作出最早的五弦琴,用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
世傳炎帝神農根據天地五行作五弦琴,順應天道,蘊含天地人和的智慧,用音樂陶冶與教化百姓。
(二)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
炎帝神農氏的傳說在《左傳》《禮記》《列子》等先秦文獻中就有記載。
此后,在歷代典籍《漢書》《帝王世紀》《水經注》《括地志》《三皇本紀》《漢唐地理書鈔》《大清一統志》中也屢有關于他的事跡。
相傳炎帝時代末期,部落聯盟經過聯合重組,在黃河中下游沿線,最終形成了黃帝、炎帝、蚩尤等氏族集團。阪泉之戰后,炎帝和黃帝氏族集團結成政治聯盟,在涿鹿大敗蚩尤,使中原重新安定。炎、黃集團的融合,促成了華夏族的形成。
在民間歌謠中,明清時,鄂西北的???、神農架一帶流傳關于炎帝神農的故事《黑暗傳》。木刻本《黑暗傳》中有關炎帝神農的事跡有200多行,主要敘述他的生平與事跡。
《黑暗傳》的一些內容,現今還保存在神農架林區松柏鎮、下谷坪土家族鄉、大九湖村一帶的喪葬祭祀習俗中,附近不少村民還保留著吟唱習俗。
《黑暗傳》所記錄的神農制藥療疾、開日市興商貿、制耒耜、辨五谷、教民稼穡等事跡,與歷史典籍的記載基本一致。
在民間習俗中,南北朝時期,湖北隨州一帶便興起神農祭奠,傳至明清時更盛。1991年,隨州市政府開始承辦這項傳統文化活動。2011年,正式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感恩炎帝神農對中國古代農業所做出的功績,每年農歷四月二十六日神農生辰,在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等地舉行盛大的廟會和慶典活動。
在湖北神農架、恩施、隨州、谷城,湖南炎陵、株洲、會同,陜西寶雞,河南焦作、商丘,山西高平、長治等地,至今仍保存著許多與炎帝神農有關的地名與景觀。
這些地名、景觀與遺址表明后世對先祖炎帝神農的懷念和尊敬之情,也反映了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
近年來,不少省份出現“炎帝故里說”。湖北隨州、湖南炎陵和會同、陜西寶雞、河南商丘、山西高平等地,相繼舉辦了尋根節、文化論壇等多種形式的紀念活動。
這些現象正反映了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廣袤區域已形成了炎帝神農文化圈,體現了炎帝作為人文共祖,已成為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
《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在論及史前傳說時代與中華民族起源時指出,“在以炎、黃二帝為核心的政治聯盟下,包括蚩尤部落在內的不同部落人群相互融合,逐步演變為后來的華夏族人群,成為中華民族的前身。”
可見,炎帝神農氏是中華文明起源階段中的關鍵性人物,也是我們探索中華民族起源問題所繞不開的“人文始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