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的清明節。4月7日,國際教育學院組織來華留學生赴蔡甸研學基地,開展“知時節、探民俗、踏青游”清明傳統文化體驗活動。
活動中,指導老師為留學生們講解了中國的清明節、寒食節的由來,以及節日期間的風俗文化。在制作青團的過程中,同學們不僅感受了艾草的獨特氣味,還親手用糯米粉、澄粉和艾草汁等食材混合揉制面團,包入豆沙餡,捏制出熊貓、艾草等各種形態的青團。來自盧旺達的KAMANZI JUSTUS表示,青團的制作過程十分有趣,口感和自己國家的一種用木薯粉做的點心十分相似,不同的是青團有一種春天的味道。

學習制作青團。 康雪婷攝

展示自己制作的青團。 李航攝
隨后,學生們前往文創手工坊,了解香囊、竹編、團扇、花草紙等中國傳統手工藝品的制作過程,并走進科普教育研學坊,參觀了平鋪式水培、樹式栽培、廊架栽培等新型技術應用栽培農作物。學生們對無水培育的現代農業新技術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紛紛表示,以這些形式種植農作物,兼具觀賞性與實用性,不僅節能,還很環保。

參觀無土栽培大棚。 康雪婷攝
中國的傳統節日和二十四節氣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意義,清明節既是自然節氣,也是傳統節日,是中國古代民眾對自然的認識和中國古代歷史積淀結合的結果。一直以來,國際教育學院以傳統節日、節氣為載體,不斷創新活動形式、豐富活動內容,讓來華留學生在多樣的實踐活動中,沉浸式了解中國文化和民風民俗,更深入地理解中華民族和中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