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由中宣部、中央統戰部、國家民委、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攝制的電視專題片《同心共筑中國夢》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晚間9點首播。該片共有《輝煌歷程》《共同繁榮》《手足相親》《攜手圓夢》四集。根據上級有關要求,我校及時組織師生認真收看。連日來,專題片在我校師生中引發熱烈反響,大家紛紛表示,《同心共筑中國夢》生動展現了新時代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輝煌成就,真實呈現出各民族“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生動局面,場景極具民族特色,內容創作引人入勝,看后深受感動、倍感振奮。
校黨委書記 邊境:專題片回顧了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民族問題具體實際相結合,成功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史飛躍。歷史和現實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大團結,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凝聚各民族、發展各民族、繁榮各民族。我們要始終把堅持黨的領導作為學校最鮮亮的辦學底色,牢牢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定不移地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辦學治校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全過程各方面,確保黨中央和上級決策部署在學校得到不折不扣貫徹落實;要始終胸懷“兩個大局”,心系“國之大者”,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工作主線,聚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持續加強黨的民族理論、民族政策以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教育引導師生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進一步強化“五個認同”,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
校黨委副書記、校長 李金林:民族院校是中國共產黨為了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扎根中國大地創辦的,是各族青年學子成長成才的搖籃。從誕生的那一刻起,民族院校就流淌著紅色血液、賡續著紅色基因,始終與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同頻共振、同向偕行,為民族地區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大批各民族高素質人才,為國家統一、邊疆穩定、民族團結、社會和諧作出了重要貢獻。把青年一代培養造就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全黨的共同政治責任。我們要自覺肩負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神圣使命,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通學校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全過程,融入全校師生思想道德、文化知識、生活實踐各環節,持續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引導各族青年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堅定為黨、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不懈奮斗的精神信念,以實際行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成就精彩人生。
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院長 姚上海:《同心共筑中國夢》集中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百年抗爭、百年奮斗的光輝歷程,生動說明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新時代已從自在變為自覺,成為我們黨著眼于更深層次鞏固和發展民族團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重大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加強基礎理論、基本規律、創新實踐和多學科交叉等研究,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教學,做到理論上清醒、政治上堅定和行動上自覺。要從理論自覺、人民立場、國家戰略、民族品格、文化自信等視角,進一步發掘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豐富內涵,探索培育有效載體,教育引導各族青年大學生自覺做“中華民族一家親 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由衷熱愛者、積極建設者和堅定捍衛者。
藥學院黨委書記 江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一系列領引當代、惠及千秋的重大決策部署。繼往開來的新理念、新政策、新舉措,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全面發展指明了方向,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專題片《同心共筑中國夢》通過鮮活的百姓故事和極具民族特色的場景,真實呈現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的生動局面和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時代風貌,讓我們深切感受到了祖國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作為新時代民族高等教育工作者,我們在新長征路上要勇于擔當作為,不斷提高履職盡責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做好新時代答卷人!
學報編輯部主任 哈正利:專題片多維度講述了新時代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故事,集中彰顯了我國各民族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共同追求國家獨立、共同維護國家統一、共同創建社會主義道路、共同致力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歷史過程,以及各民族在共同追求歷史進步中鑄就的血濃于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片以民族地區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遷為視角,充分展現了黨和國家民族政策的初心與使命,展示了黨和國家民族政策的成功之道,彰顯了民族事務治理的中國方案與中國智慧,宣揚了我們黨在民族事務治理上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過程中,做好民族工作,離不開黨的領導,離不開社會主義道路,離不開國家統一與繁榮。希望以此為契機,進一步講好各民族愛國故事、各民族團結故事,不斷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人文化、大眾化、生活化。
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 黎海波:《同心共筑中國夢》在場景呈選取上極具民族特色,在內容安排上使用了大量珍貴檔案和歷史影像,看后讓人深感震撼。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將各民族解放納入中華民族解放全局,強調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1921年7月,水族鄧恩銘作為黨的一大代表之一,參與了這一“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土地革命時期,在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指引下,革命志士中涌現了壯族韋拔群、黎族黃振士、畬族藍飛鶴等革命英雄。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各民族將士都立下了赫赫戰功。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各民族革命英烈都立下了不朽功勛,各族群眾都作出了巨大貢獻。歷史和實踐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大團結。我們一定要牢固樹立正確的歷史觀,進一步增強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歷史的了解和認同,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繼續團結奮斗。
計算機科學學院黨委副書記 田磊: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輝煌歷程》回顧了我們黨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國內民族問題的成功實踐和各民族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歷史佳話,闡明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意義。作為一名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準確把握“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鮮明特征、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堅定不移貫徹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堅定擁護者和模范踐行者,更要當好“宣傳員”“引導員”,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價值引領,促進各族學生交往交流交融,教育引導青年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不斷增強“五個認同”,努力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黨委學生工作部學生資助管理中心辦公室主任 董浩燁:紀錄片《同心共筑中國夢》用詳實的文獻資料、珍貴的歷史影像講述了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在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中取得的偉大成就,讓我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反觀今日的阿富汗戰亂、美國種族歧視,我更深切地體會到民族團結來之不易,我們一定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作為民族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自覺承擔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使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神圣職責,為學生成長成才、教育事業發展、民族團結進步、國家繁榮昌盛而不懈奮斗,篤定做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堅定信仰者、有力傳播者、模范踐行者。
法學院輔導員 瑪依拉·阿不都熱依木:《同心共筑中國夢》用大量的事實回顧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強調了各民族文化互相尊重、互相促進的重要意義。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作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守護者和傳承者,我們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作為一名大學生思想政治輔導員,我將一如既往地守初心、擔使命,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擺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位置,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致力培養堪當“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大任的時代新人。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20級博士生 馬萬玲:專題片講述了在百年歷史長河中,黨團結帶領中華民族兒女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一戶人的搬遷改變的是生活,1000萬人的搬遷改變的是傳統宿命”,這句話深深打動了我。在黨的領導下,民族地區、西部地區貧困落后的面貌已經一去不復返。“學校是搬遷點最顯眼的建筑”“孩子們步行就可以上學”,這是專題片里樸實簡單的畫外音,卻是我身邊同學們親眼所見的現實生活。我們在民族高校學習、生活,可以真切地了解到民族地區日新月異的變化,感受到各民族青年的團結、友愛、互助、進步。共飲一江水,同為一家人。觀看專題片,讓我們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也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源”有了更深刻理解,也讓我們凝聚起更加磅礴的奮進力量。
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2021級碩士生 楊夢園:回顧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發展,雖然有著光輝燦爛歷史,但也遭遇了落后挨打的屈辱。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各族人民經過28年浴血奮戰,推翻了壓在身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使中華民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一名少數民族學生,從家鄉的醫療、教育、就業、環境、經濟發展更能深刻感覺到這一變化,真正感受到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不僅有歸屬感更有榮譽感,深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而驕傲。我們更倍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一切,以我心愛祖國、以我行報祖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接續奮斗。
音樂舞蹈學院2021級碩士生 侯郭冰:觀看《同心共筑中國夢》專題片,讓我感受頗深。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奮力進取,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專題片中呈現了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獻資料,充分證明了中國共產黨帶領各族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這一歷史事實,也充分證明了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政黨。山再高,往上攀,定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作為一名新時代青年學子,我們要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成果武裝頭腦,認真學好專業知識,努力練就過硬本領,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經濟學院2019級本科生 童奕博:在長輩的回憶中,過去一提到少數民族,總是和“貧困”一詞聯系在一起,少不了“臟、亂、差”這些負面印象。如今,在中國共產黨的不懈努力下,民族地區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四集專題片,為我們呈現了黨領導下的各民族團結共進、開創未來的美麗畫卷。黨的百年歷史,也是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光榮歷史。不能勝寸心,安能勝蒼穹。作為新時代大學生的我們,要勇敢把民族團結進步的光榮責任扛在肩上,學好專業知識,增長本領才干,回饋家鄉、服務社會、奉獻祖國,與各族人民齊心協力,共創美好未來。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19級本科生 廖嘉敏: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奮力譜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各項事業繁榮發展新篇章,取得了偉大不朽的功績。我的家鄉在美麗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在這里,我能深切地感受到少數民族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民生事業都取得了很大發展,從當初的求溫飽到如今追求高質量生活,這都得益于黨和國家對于少數民族事業發展的支持。作為少數民族繁榮發展的“受益者”,我倍感幸福,也更堅定了努力學習、建設家鄉、助力實現中國夢的決心!
資源與環境學院2020級本科生 牛馨藝:懷著滿心期待認真觀看了電視專題片《同心共筑中國夢》,看到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取得的偉大成就,感知了黨的百年艱辛奮斗歷程,心潮澎湃,感慨萬千。建黨百年來,中國各族人民在黨的帶領下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奮力奔跑邁進新時代。正所謂“我們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里,目光所至皆為華夏,五星閃耀皆為信仰”。作為一名新時代大學生,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爭做新時代新青年。
外語學院2020級本科生 楊可怡: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同心共筑中國夢》這部紀錄片讓我對賡續黨的紅色血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產生了更深刻的感悟。作為民族院校的學生,身邊的朋友、老師、同學來自全國56個民族,我們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更能體會到“中華民族一家親”以及各民族“共筑中國夢”的美好心愿和無窮力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你有我,我們會繼續努力學習,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做有擔當有能力的時代新人,交出一份滿意答卷。
(編輯:劉虹 來源: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