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由湖北省委統戰部、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湖北省博物館承辦,我校等單位協辦的“融在楚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展”正式啟幕。在本次展陳中,我校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李然教授領銜的“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與文化遺產”師生團隊,作為核心學術支持單位,深度參與了文物確定專項調研、展陳大綱編寫、解說詞撰寫及展陳設計等工作,為展覽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與學術指導。
我校“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與文化遺產”團隊與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北省博物館共同編制的《融在楚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展展陳大綱》,系統梳理了新石器時代至近現代的荊楚文明演進脈絡,總結了湖北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與發展中的歷史貢獻。展覽以“貢獻大一統”“促進大交融”“維護大團結”為敘事主線,匯集省內27家文博機構的150件(套)珍貴文物(一級文物近30件),用文物生動詮釋了湖北對中華文明、中華民族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貢獻。
此次展覽開展一個月以來,已吸引8萬余人次前來參觀,廣受中國日報網、中新網、荊楚網、湖北日報、長江云、China Museums等多家媒體報道關注,在微信視頻、小紅書和抖音等自媒體出圈出彩,在社會各界引起熱烈反響。展覽將持續至10月,有望吸引更多觀眾前來感受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物魅力,成為湖北乃至全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知名品牌。

我校師生與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北省博物館相關人員討論展陳大綱。 民社學院供圖
近年來,我校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深入推進民族學學科轉型升級、交叉融合,由民社學院李然教授及4位博士研究生,美術學院雷宇教授、莫彥峰老師和6位碩士研究生、6位本科生組成跨學科團隊,通過“民族學+視覺傳達設計”,將教學、科研、社會服務與文化傳承相結合,全方位服務廣西、湖北等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成效顯著。
2022年,該跨學科團隊幫助廣西德保縣設計的芳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公園、都安鄉凌雷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化長廊,深受好評。2023年,團隊主持的“利川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線路設計”入選湖北省“鑄牢”宣傳教育十大精品案例。2024年,該團隊參與湖北省宜昌市、襄陽市博物館“鑄牢”展陳提升工作,得到湖北省委統戰部、民宗委高度肯定;助力襄陽市博物館作為文博“鑄牢”工作典型案例在全省交流經驗,并榮膺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2025年,團隊承擔了《湖北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獎章設計工作。此外,團隊負責的湖北·武漢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中心展陳設計已進入施工階段,預計10月份面向社會公眾開放。

我校“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與文化遺產”團隊師生合影。 民社學院供圖